组图:夫妇43年离群索居 自耕自足的冒险经历

人气 5370

【大纪元2023年09月21日讯】(英文大纪元记者Louise Chambers报导/艾琛编译)一位来自费城郊区的电子技术员从未想过要把朝九晚五的工作换成离群索居的荒郊野外生活。他与妻子在美国和加拿大度过了43年的自耕农生活。他们一起在三个偏远的地方建造了三座房子,并生成了足够的能源、食物和资金,供他们度过退休生活。他们甚至还出书励志他人。

现年 67 岁的罗恩‧梅尔奇奥雷先生(Ron Melchiore)在年轻时曾向上司倾诉,对自己朝九晚五的工作感到厌倦,并得到了一些有趣的建议。

梅尔奇奥雷先生告诉《大纪元时报》,“我上司建议我试试自耕农生活。我研究了一下。没过多久,我就开始寻找一块土地,并决定要成为一名自耕农。”

梅尔奇奥雷称,“我是一个爱冒险的人。我想追求对我来说更有意义的生活:自力更生,能够自己提供电力和食物,能够享受生活,而不是无所事事。”

罗恩·梅尔奇奥雷和他的妻子约翰娜(Johanna)。他们的著作《独立自耕农自给自足的后院》已售出近 20 万册。(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开始自耕农生活

1979年,梅尔奇奥雷先生在缅因州买下了他的第一块自留地,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家,一住就是20年。他在郊区长大,园艺、食物保存、建筑、管道、能源生产和动物照料都是他必须掌握的全新技能。他犯过错误,但也从中吸取了教训。

在一次回费城的旅行中,他遇到了他的妻子,现年64岁的约翰娜‧梅尔奇奥雷(Johanna Melchiore)。梅尔奇奥雷太太与他有着同样的离群索居生活的梦想,两人于1987年结婚。

梅尔奇奥雷夫妇。(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1979 年,这对夫妇在缅因州的第一个家园。(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梅尔奇奥雷先生说,“离群索居的生活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必须提供自己的电力、水和化粪池。我们不必依赖任何其它实体来提供那些大多数人每天所依赖的东西。我们种植所有的蔬菜以及几乎所有的水果,但我们仍然依赖肉类。”

在缅因州生活了20年后,梅尔奇奥雷夫妇已经积累了面对新挑战的经验和信心。正是在湖边露营、钓鱼和划独木舟的经历,使他们决定搬到湖边的一块空地上。由于在美国买不起他们想要的宅地,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加拿大。

第二个家园

1999年梅尔奇奥雷先生与妻子移民加拿大。他们在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Saskatchewan)北部发现了一个偏远的湖泊,在那里你必须乘坐水上飞机进出,他们决定把那里当作家,如今,这对夫妇已成为加拿大公民。

他们的第一个家园和第二个家园最直接的差异就是天气。

这对夫妇位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Saskatchewan)的家园。(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梅尔奇奥雷先生分享说,“我们经历了低于57华氏度(13摄氏度)的温度。我们是四月份去那里的,我们搭起了帐篷,尽管气温仍在华氏零度以下,我们还是住在帐篷里。我们用水上飞机运来了建筑材料,天一暖和,我们就开始建房了。”

他们在缅因州的家一直“坚固耐用”,但这对夫妇通过建造12英寸(30厘米)厚的墙壁,改善了新家的隔热性能,以抵御恶劣天气。他们增强了太阳能电池板系统,安装了一台风力涡轮机,种植了更大的菜园,并利用湖泊来确保储存安全的水。

能把荒野当做自己的家,梅尔奇奥雷先生感到非常荣幸。他表示,“基本上,约翰娜和我自己建造了这个地方。我确实请了我兄弟来帮我们做一些比较难的事情,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把结构建好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八月或九月的某个时候搬进来。”

建房时住在临时帐篷里。 (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在萨斯喀彻温省生活期间,梅尔奇奥雷夫妇经常连续六个月见不到人。他们与外界的唯一联系是一个卫星天线,可以给家人和朋友发送电子邮件。他们一年两次乘坐水上飞机去购买必需的不易腐烂的食品和DIY物品、收集邮件,并去看医生和牙医。

梅尔乔雷先生说,“为了给我们最大的生存机会,我们都参加了基本的急救课程。我还参加了紧急医疗技术员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简称EMT)课程和急救员课程。我们准备了一个急救箱,包括抗生素和其它药物。”

他补充说,“我们当时在100英里外的荒野中。这真的只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针尖,所以水上飞机最好知道它要去哪里,否则它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真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两个人,这就是我们的感觉。”

虽然梅尔基奥雷夫妇在萨斯喀彻温省的家园里看不到人,但大自然却丰富多彩。这对夫妇遭遇过几次熊,不得不不止一次地逃命。甚至当森林大火吞噬周围土地时,梅尔基奥雷先生在湖中央幸存下来。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森林大火。(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火灾之后。(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这对夫妇在他们的第二个家园度过了17年。梅尔奇奥雷先生称那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17年。那是他们真正地在偏远荒野地区的一次冒险,是他们一生都难忘的经历。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家园

2017年,他们根据两个标准决定再搬一次家。他们年龄越来越大,而且想念大海。于是他们在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找到了一块海边地皮,并开始建造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家园。

他们开玩笑说,他们已经从北极搬到了热带,于是开始在这个气候更加温和的地方从头开始建造他们的第三座家园,在建造过程中,他们像往常一样住在现场的帐篷里。

这对夫妇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的家。(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他们使用一种被称为绝缘混凝土板(Insulated Concrete Form,简称ICF)的现代建筑技术,将钢筋混凝土夹在泡沫塑料层之间,建造了一座坚固的单层防飓风房屋。并种植了一个苹果、李子和梨的果园;一个可容纳两年木柴的木屋;一个重要的菜园以及一个朝南可全年种植水果和蔬菜的温室。

他们将太阳能发电量翻了两番,从800瓦增加到3,200瓦,养了七只母鸡,每天下蛋,还有一个用来储存不易腐烂食物的海罐。考虑到自己的未来,他们甚至建造了2英尺(约60厘米)高的高架园圃,以便两人在年老时还能打理菜园,因为健康、自产的食物对他们的自耕农理念至关重要。

梅尔奇奥雷先生称,在新斯科舍省的家园,一天一个样。

(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收获

梅尔奇奥雷先生表示,自给自足和自力更生的部分原因是他们可以自己当老板。“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想做的事情。夏天季节性很强;我们的家务活包括除草、割草、保持家园美观;砍柴、收集灌木碎屑以便为菜园覆土;约翰娜忙着打理菜园和保存收获的产品。”

梅尔奇奥雷先生也是一名短跑健将,他说偏远地区的生活让他有机会继续当运动员。未经加工、有益健康和营养丰富的食物能让他们保持健康。

在寒冷的冬天,这对从未有过孩子的夫妇沉迷于他们的爱好。梅尔奇奥雷先生喜欢木工,约翰娜则喜欢烹饪、编织和针线活。他们离群索居、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回报,那就是省钱。

梅尔奇奥雷先生说,“我们非常节俭。在生活中,我们也有过几次负债的时候,但我们总是日以继夜地工作,最终还清了债务。我们出售缅因州第一处房产时储存的资金,重新投资到了萨斯喀彻温省的家园。我们在出售第二处房产时也做了同样的事情。”

分享智慧

通过抵偿债务、节俭生活、再投资、自发电以及从各种兼职工作中节省下来的钱,梅尔奇奥雷夫妇帮助自己建立了退休基金。他们的生活方式激励着其他新晋的自给自足者,在大家的要求下,梅尔基奥雷先生开始写书描述他们离群索居的生活经历。

《离群索居和自由:我的荒野之路》(Off Grid and Free: My Path to the Wilderness)是梅尔基奥雷先生第一本关于实用自耕农的书。随后,这对夫妇合著了第二本书,《独立自耕农自给自足的后院》(The Self-Sufficient Backyard for the Independent Homesteaders)。第三本书正在筹备中,这对夫妇在他们的网站上随时向读者通报最新进展。

读者对两本书的反响非常热烈,《独立自耕农自给自足的后院》已售出近20万册,梅尔基奥雷先生说,“在生活中,除了能够说你为一个人做了什么之外,你再也不能要求什么了。我们已经为很多人做了这样的事情。我们非常感激能有这样的机会。”

(罗恩‧梅尔奇奥雷提供)

回顾43年的自耕农生涯,梅尔奇奥雷夫妇认为他们的每一次经历都是“垫脚石”(stepping stone),并建议其他人朝着自耕农的目标迈出一小步,同时借鉴更有经验的人的智慧。

梅尔奇奥雷先生说,“会有失败,但要在所有成功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在采取重大行动之前,先进行自我教育。对你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确保你购买的房产气候适宜,并且符合你的规划。”

他补充说,“从小规模的果园开始,学习如何正确、安全地保存农产品,然后在下一季扩建果园,尽快种植果园,因为果园需要很多年才能产出果实。如果要自己供电,要了解你希望供电的所有电器需要消耗多少能源,这样你才能合理地确定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大小。”

对于梅尔奇奥雷夫妇来说,他们的垫脚石把他们引向了一个从未想过的目的地:真正的自由。

梅尔奇奥雷先生勉励大家说,“真正的自由是能够把自己停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拥有生存所需的一切,不仅能够生存,而且能够茁壮成长。拥有技能、知识和信心,你就能克服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第二天醒来,你就能重整旗鼓,做你想做的一切,尽情享受生活!”

责任编辑:韩玉#

相关新闻
组图:夫妇4年装修使17世纪农舍焕然一新
组图:一夫妇耗时5年令破旧农舍焕然一新
组图:护士辞职 为社区健康全职经营有机农场
10岁童用全部积蓄买拖拉机 帮父母照料农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