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在华经商困境 专家:西方企业面临抉择

人气 3840

【大纪元2024年02月17日讯】(大纪元记者程静、易如采访报导)近日,德国经济两大引擎大众汽车和巴斯夫集团撤出新疆业务一事,引起德国政界和社会的激烈讨论。在西方价值观和中共政策之间,企业如何选择?专家认为,深度介入中国市场的德企面临困境。随着中共跟西方日益对抗,未来离开中国的跨国公司会越来越多,脱钩是趋势。

涉“强迫劳动”? 德国大众面临巨大压力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上周宣布出售其在中国新疆两家工厂的股份,引用了当地合资伙伴员工遭到侵犯维吾尔族人权的严重指控,而这些行为“与巴斯夫价值观不符”。

随后,德国政界呼吁另一巨头大众汽车效仿巴斯夫,不可越过“强迫劳动”“伦理”的红线。绿党的欧洲议会议员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表示:“大众必须离开新疆!企业的商业考量也有一条伦理红线,与推行强迫劳动的新疆当局同流合污,无疑越过了这条红线。”

德国大众汽车则表示正在研究对其在新疆的业务进行重组。该车企一位发言人周三(2月14日)向德新社表示:“大众汽车集团目前正与非控股合资企业上汽大众讨论涉及新疆业务未来方向等事宜,并对各种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2022年一份针对德国公众的民调显示,71%受访者反对进口有强迫劳动疑虑的产品;67%受访者支持大众公司关闭新疆工厂。

《金融时报》说,这一事件凸显在中国经营的西方企业,如何越来越难以弥合本国投资者价值观与中共价值观之间日益扩大的分歧,以及如何面对美国现有和即将出台的针对新疆供应链立法。

日前,数千欧洲豪华车被美国扣押,被指使用了大众汽车来自“中国西部”的电子元件,涉及违反“反强迫劳动法规”。美国禁止进口在新疆西部和中国其它地区使用强迫劳动制造的产品。

“人权观察”组织本月初发布报告显示,包括通用汽车、大众、特斯拉、比亚迪和丰田在内的各大车企,均未尽可能减低其铝料供应链中使用维吾尔强迫劳动的风险,并敦促这些车企和各国政府采取更多措施,避免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进入其供应链。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17日对大纪元分析,巴斯夫只是撤出在新疆的生产基地,有可能搬去中国其它地方。他认为,“德国两大巨头,大众跟巴斯夫,只是尽力不去红线里面,而红线以外能够找寻一些可以生存的空间。他们不会全面撤出中国,而是比较小心地对华投资。”

深度介入中国市场 德企面临困境

去年大众汽车和巴斯夫扩大对华投资,扩大中国业务。《纽约时报》说,在整个德国,高管们明白这种投资与美国在经济上孤立北京的努力背道而驰。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来自中国的营收对他们企业在欧洲蓬勃发展至关重要。

大众汽车的高管私下承认,他们处于困境。欧洲高昂的能源和劳动力成本使得公司严重依赖来自中国的销售以帮助维持公司在欧洲的业务。

台湾工研院政策与区域研究组组长李冠桦17日对大纪元分析,外商更多看重的是中国的市场,而不是生产优势。

以大众汽车为例,“去年大众汽车大概在中国卖了三百多万辆车,占了他在全球销售总量的35%。事实上对大众汽车来讲,中国已经是最大的一个单一市场。”

另外据巴斯夫的年报,李冠桦说,上半年,在大中华区,主要就是中国这一块的销售就占了他全球销售总额的约12.5%。而且巴斯夫预估到2030年全球化工销售的一半,还有销售成长速度的四分之三,都靠中国业务推动。

“所以事实上,我想这些企业其实更看重的是在中国的未来市场潜力。德国对企业要求在供应链上的选择必须遵守应有的社会责任,不踩伦理红线,并不代表强迫这些企业必须放弃中国市场。但在生产上面会有重新调整。”

实际上,德企在华经商每况愈下。荣鼎集团日前报告,德国的一些工业部门——建筑、水泥、钢铁、铁路和太阳能——十多年前就开始感受到中国竞争和市场准入限制的影响,导致破产和失业,只是被汽车和工具机等其它行业的积极势头所掩盖。

现如今汽车业也面临困境。德国大企业虽然在中国大量投资,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影响力,但已经很艰难。巴斯夫和大众汽车也宣布计划缩小在德国的规模,部分原因是为了适应电动车的转变。

李冠桦说,如果说从生产基地这个角度来看,未来随着地缘政治、供应链的风险,然后中国本身的生产环境也在恶化,至少对外商并不友善。还有在企业社会责任这些因素影响下,外商一定会进行供应链的调整,这是必然的。

“我认为未来在中国投资的这些外商,它的生产布局会走向一个我们比较常说的叫in China for China,就是主要生产线的建制是在于供应中国内部市场。”

德国技术被窃取 德中经济走向“零和”?

过去20年,德国和中国从经济双赢走向零和。荣鼎集团报告说,原本德国和中国的经济互补达到双赢状态,但是现在正日益朝着零和的方向发展。去年7月,德国政府发布了对华战略,主张经济多元化,远离中国。

这个话题引起德国社会激烈争议。德国《经济周刊》发文说,“现在就抛弃中国将会是一个严重错误”,认为中国必须在今后两年内解决好国内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否则全球经济都将被连累陷入严重衰退;但长期而言,中国经济依然有着巨大优势。

《莱茵邮报》则发文“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国”,指出任何德国企业都绝不可以从强迫劳动中获益,因此德国大众必须也像巴斯夫一样撤出其新疆业务。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认为,过去的德中关系为什么密切?因为德国最先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中国市场需要德国技术、订单、资金还有管理模式。尤其德国的技术跟管理模式非常领先。

“但经过了20年后,由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相当多的德国企业抱怨中国企业甚至是政府一直在窥探他们,盗取他们的技术、知识产权,甚至是抢夺他们的订单跟客户。”

黄大卫说,这对德国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伤害。一直以来德国都在技术方面能够领先,这是作为一个主要竞争卖点。但这些技术一直在被中共盗窃时,对他们企业的盈利甚至生存都受到影响。

他说,未来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德国估计从政界跟议会可能反对德中合作,但是从民间层面,从企业层面来说,他们可能还会想保持这种合作。

黄大卫认为,未来中国要是陷入长期衰退跟增长乏力,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也会毫不犹豫地减少甚至是抛弃中国市场。

摆脱中共威胁 西方“去风险化”是趋势

实际上不只是德国,整个西方社会都在跟中共拉开这个距离,脱离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中国问题专家王赫17日对大纪元表示,德国和欧盟提出了去风险化,体现在经贸上,首先就是进出口大幅度下降,不仅是德中贸易下降,而且是中国和整个西方双边贸易都在大幅度下降,

中国和美欧、日韩和台湾,在2023年进出口全都显着下降,所以西方跟中国去风险脱钩的倾向非常严重,德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王赫解释,中共对美国、对德国以致整个西方,都被视为一个系统性威胁,那么跟中共拉开距离去风险,是个必然的战略行动,就是说欧美日相互协调,双边或三边开展自由贸易谈判,一直有计划实行零关税,意味着欧美日三边经济一体化,

“如果他们这个计划得到执行,或深入推行,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将有重大变化。”目前美日、美德之间的贸易关系都在大幅度提升,中国已经丧失了对日本的最大贸易出口国,日本对美国的出口,超过了对中国的出口,而现在德国的对华出口,也很快要被对美出口所取代。

王赫说,随着中共跟西方的日益对抗,这个脱钩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将导致全球供应链重组。◇

责任编辑:林妍#

相关新闻
美菲法首度南海军演 中共军舰跟踪逾10小时
柬埔寨一军事基地爆炸 20名士兵丧生
中共因间谍案召见德大使 汪文斌被记者打脸
分析:布林肯二次访华是给中共最后通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