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台湾白蚁家族添成员 中兴大学团队发现2新种

台湾中兴大学昆虫学系教授李后锋(右)研究团队今年1月发表“绿岛新白蚁”与“白足树白蚁”2个新物种,与博士生吴佳倩(左)、副研究员蔡经甫(中)于标本收藏库中展示台湾白蚁新成员。(中兴大学提供)

【大纪元2024年02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报导)台湾白蚁家族又有新成员,中兴大学昆虫学系教授李后锋研究团队,于1月发表“绿岛新白蚁”与“白足树白蚁”两个新物种,使台湾已知的白蚁家族成员,总共来到五科二十三种。

台湾中兴大学发布新闻稿表示,多数人对白蚁的印象,是威胁居家环境的害虫,但李后锋表示,台湾的二十三种白蚁中,会造成危害的仅占小部分,主要是台湾家白蚁、格斯特家白蚁。在台湾的山林间,分布着多样的白蚁,是大自然中重要的分解者,也是生态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次中兴大学研究团队发表的“绿岛新白蚁”与“白足树白蚁”,同属“木白蚁科”。李后锋形容,木白蚁家族可说是研究难度数一数二高的一群白蚁。为什么这么困难?他提到有三大原因。第一,木白蚁比起其他白蚁还要“挑食”,只吃特定湿度的木材,蚁巢四散在森林中的各个角落,而且隐身在木材深处,光是要找到它们的家,就是一大挑战。

第二,它们的蚁巢规模也比其他白蚁小,一巢大约是数千只,相较会对居家环境造成危害的家白蚁,一巢拥有上百万的大军,木白蚁显得势单力薄。要采集到工蚁、兵蚁、有翅型等不同生殖阶段的个体,再进行分类与鉴定,就更加困难。

第三,在于必须厘清一百年前的台湾白蚁分类疑点。李后锋解释,“要确定新种的关键,是如何跟已知物种区别,但已发表的木白蚁分类报告是有些疑问的。”台湾过去的木白蚁科物种命名,可追溯到日治时期,由生物学家素木得一、松村松年,分别于1909年、1912年所进行,他们描述较为简短且缺乏精确的诊断特征可供辨识,加上一百多年的模式标本已经佚失,无法和后来采集的新种进行比对。

李后锋表示,现在即使有了DNA分子生物技术辅助,对于物种分类研究是一大突破。但仍然要累积足够的样本才足以进行DNA分析,这段过程没有捷径,只能靠着研究人员一点一滴,在台湾各地努力采集。他回忆,这次发表的白足树白蚁,第一次是在2007年采集,直到2014年,才收到第二个样本。前后历经十余年,不间断的在台湾各地寻觅,慢慢抽丝剥茧,终于解开它的身世之谜。

这次另一个发表的物种绿岛新白蚁,则是于2015年首次采集。李后锋表示,当年第一次采集到就知道是新物种,同样受限于过去分类资料的不足,历经近十年,方能确立它的分类地位。绿岛新白蚁分布的地理位置也十分特殊,如同它的名称,全世界目前只有绿岛才能看见它们的踪迹。

研究团队成员吴佳倩,现为中兴大学昆虫学系博士生,她从大学一年级就加入李后锋的实验室,一路参与多个白蚁物种的分类鉴定。虽然对研究昆虫的人来说,到野外采集找虫是研究历程一大乐趣,她却耗费许多时间,坐在显微镜前,观察与比较不同的白蚁物种,靠着耐心与细心,为台湾的白蚁分类学一再带来新突破。

另一位共同作者蔡经甫,现任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生物学组副研究员,从事昆虫及椿象系统分类学、亲缘关系及护幼行为演化的研究工作。过去曾参与白蚁的调查采集,对于昆虫分类学及命名法相当有经验。

李后锋表示,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期刊《Taiwania》,完成台湾白蚁命名的阶段性工作后,接下来预计推动台湾白蚁志书写与出版计划,汇整目前所知的白蚁生物学资讯,提供研究人员及一般民众一部台湾白蚁研究全方位指南。

责任编辑:叶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