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在新疆的中道(上)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讯】丝绸之路在新疆的中道,汉代的时候称为“北道”。如果以现代的概念来说,是从哈密经吐鲁番盆地的交河故城,沿天山南麓和塔里木河向西,到达喀什,经塔甚库尔干出境。当中,高昌、交河、轮台、龟兹、疏勒,是“丝绸之路”中道上的历史名城。
  
汉、唐时期的中道路线,比起现代的居民中心,更为偏南,有些路段已沉没在荒漠之中,比如在高昌故城以东的鄯善县境内,本有穷阿萨、克克阿萨古城与高昌故城东西相望,但如今这两个古城周围已经成为无人居住的荒漠。过去,汉王朝为了保证丝路交通的安全,解决戍边将士的给养,曾在库尔勒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屯田,那时轮台、渠梨一带,曾是阡陌纵横的农业垦植中心,但今天已经沦为一片茫茫碱滩,其位置是在今天轮台的东南面。从库车西行,经阿克苏到巴楚,在现今的公路以南,也有一列绵延的古堡,再如从伽师到喀什之间,在一片荒漠之中,考古工作者也发现过汉代的村落和唐代寺院。
  
中道的风情和量址,今人遥想那已逝的岁月。
  
丝绸之路从甘肃的玉门关进入新疆境内,首先便到达哈密。哈密古名伊吾,地处天山东部,是古代中原通向西域的大门和咽喉。当年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马队,唐玄奘去西天取经的一行,马可.波罗去中原的桑驼,以及历朝数不清的使者、商贾,都曾在这里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更不用说是丝绸之路的过客了。
  
一提起哈密,立刻叫人想起鼎鼎大名的哈密瓜。维吾尔族人把哈密瓜称为“库洪”,哈密瓜在天山南北都有种植,但品质最好的哈密瓜是鄯善出产的东湖瓜。
  
哈密瓜历来叫“甜瓜”或“甘瓜”
  
从鄯善县城出发,驱车向西南行驶25公里,便到达了这个著名的哈密瓜乡鲁克沁。
  
这里出产的哈密瓜之所以上好,除了当地瓜农有丰富的栽培经验之外,主要是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适合哈密瓜的生长、发育和糖分的积累。鲁克沁又名鲁兰、六眼泉,即汉代的柳中城、明代的柳城。它北靠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南临一望无际的库姆塔格沙漠,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它具有夏季的高温、空气干燥、雨水稀少、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哈密瓜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要求。元、明时代,哈密瓜已在这里广为种植。不过,却一直没有哈密瓜这个名字,人们只称它为“甘瓜”或“甜瓜”。一直到200多年前,哈密王将他管辖下的鄯善出产的甜瓜,当做“贡品进献清廷,据说皇帝吃了以后,十分高兴,便问:“这是什么瓜?”身边的臣子不知道具体产地,只知道是哈密王所献,便信口回答:“哈密瓜”。从此,哈密瓜便定名。想当年,丝路过客恐怕也早就吃过它的“甜头”了。
  
吐鲁番一场一沟盛产葡萄
  
一提起新疆的特产,人们自然会想起“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这句话,离开了哈密继续西行,吐鲁番的无核葡萄,又该是丝路过客的另外一大享受了。
  
葡萄对于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只要保证充足的日照,水分充足,生长期气温较高就行了。吐鲁番盆地的自然环境正符合了这样的条件,而种植无核葡萄最多的是“一场一沟”,一场指的是鄯善县东湖园艺场,一沟就是著名的葡萄沟了。
  
吐鲁番市北的火焰山峡谷,是一条不太深的切蚀沟,但见一条清澈的溪水由北向南淌了过来。从沟底望过去,层层叠叠的葡萄园依着山势布满了山坡,在万绿丛中,又有些村舍小屋错落其中,那就是葡萄人家了。
  
高昌故城残存台基可能是麹氏王朝宫殿遗址
  
离开吐鲁番市东行,进入平坦的戈壁后约40公里,穿过一片绿洲,保存比较完整的高昌故城遗址在望。
  
高昌故城的城墙还可以看得清楚,通过西城门进去,登上一个高处瞭望,只见西面都是断垣残壁,几乎望不到尽头。原来,高昌故城总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有5公里多。
  
全城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3部分,据说那布局模仿唐代的长安城。到处走走看看,你会发现外城的东南面和西南面,各有一处寺院的遗址。
  
城正中偏北是一个用红土坯筑成的高台,遗下的残破台基就有15米高,附近发现过雕有图案的石础和绿琉璃瓦片,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是麹氏王朝的宫殿遗址。
  
来到外城的一个广场上就热闹了,摊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有人猜想,当年的贸易集市,可能也就在这一处。
  
第一个高昌国(公元442~460年)是匈奴人后裔沮渠氏建成的,继之而起的是阚氏高昌国、张氏高昌国、马氏高昌国和麹氏高昌国。其中以麹氏高昌国在吐鲁番的历史上影响最大,共传十个王,历时141年。唐朝建立不久,麹氏高昌国由麹文泰继位,他依仗西突厥做后台,看到高昌地处丝路要冲,贸易比较发达,便乘机勒索苛税,还时常扣留西域各国到唐朝去的使者与商人。唐太宗为了维护丝路的畅通,巩固西域的统一,便派了侯君集率大军攻高昌,麹文泰给吓死了,其子被迫投降。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大量文物
  
看完高昌故城,当然不能错过在它旁边的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50年代以来,这一带发掘了100余座古墓,出土了干尸上百具,取得了从3世纪至8世纪的大量文物。据说大部分已经转送乌鲁木齐的新疆博物馆收藏,但留在这里的也不少,可见其总数量之多,
  
没想到那些出土的生产于公元5世纪至8世纪的古代丝绸,颜色竟会保持得这样鲜艳夺目,图案竟会设计得这样典雅美观,而这些绢、纱、锦、缎,可以说是丝绸之路上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此外还有彩绘俑、壁画、汉字文书等等,都十分精致。
  
博斯腾湖是新疆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巳国。”这个“阿耆尼”来自梵文Agni,即汉文史书所称的“焉耆”,《前汉书》记载:“焉耆国……近海水多鱼。”《后汉书》记载:“焉耆……四面有大山,与龟兹国相联,道险恶,易守,有海水,出入四山之内。……两处所称“海水”,指的就是焉耆县东面的博斯腾湖,在维吾尔语中,意思是“绿洲湖”,这个面积980平方公里的大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从焉耆城顺着开都河(即流沙河)向东流的方向,我们前往博斯腾湖,沿途没有公路,汽车在农村小道上颠簸,十分难走,好不容易走完20公里的路程,见到湖水像大海似的横在眼前,湖面不静得像一面镜子,还有几只小白鸥在湖面飞翔。
  
博斯腾湖盛产传统的鱼种大头鱼和尖嘴鱼,肉嫩脂多,而且身体特别大,小的有几公斤,大的更达十几公斤,只是到了1966年,湖滨成立了水产养殖场,自己孵化鱼苗,大量放养青鱼、草鱼、鲢鱼等淡水鱼,后来还从长江引来鲤鱼、鲫鱼、扁鱼,品种增加到13种,产量也大为增加。难怪湖上有许多捕鱼的渔轮呢!
  
在焉耆古国遗址出土的头像
  
从焉耆县城南行40华里,便是四十里城子乡,据专家认为,焉耆古国当年的首府,就在四十里城子。
  
故城遗址正方形的土筑城墙还相当完整,规模不小。只是城内空空荡荡,连断垣残壁都没有留下,仅有高高低低的士墩,估计是建筑物的台基。据悉,考古学家曾在城内找到唐代开元铜钱,证明早在公元8世纪这个古城就存在了,事实上,从公元5世纪到8世纪,名僧法显、宋云、玄奘、慧超、悟空等都先后经焉耆西游。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过,焉耆国有伽蓝十几所、僧徒2,000多人。随着佛教的东传,印度文化在焉耆有相当大的影响,而“文字”则取印度,微有增损。
  
在离四十里城子西面约20公里处的“千间房”出土的头像,明显地具有权陀罗艺术风格。其中一尊菩萨头像高鼻深目,细长肩毛,眼睛微闭,小嘴厚唇,像印度人或中亚人。“千间房”有如“千佛侗”,看来这里曾经有过许多庙宇,但平地上仅留存若干土墙而已,只是在山梁上有一些洞窟,仔细寻找,发现有彩绘壁画的残迹。 (待续)

──转自《世华网》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红朝谎言】祁连山的血泪 ——西路军全军覆没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人气 3
丝绸之路南道(上)
丝绸之路南路(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