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与月牙泉

人气 5
标签:

【大纪元讯】在甘肃敦煌南郊,有一处独具风采的沙漠奇景鸣沙山与月牙泉。鸣沙山因其山上的积沙骚动有声而大名鼎鼎。月牙泉,则因形似弯弯新月而芳名远扬。千百年来,它们形成了浩瀚沙海中的奇妙景观,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一样,誉满天下。

  据《后汉书》等史书记载,鸣沙山与月牙泉成为沙漠奇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鸣沙山的峰岗,如黄涛翻滚,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明暗相间,层叠分明。游人登山下滑时,沙子发出铮铮、嗡嗡、隆隆的乡声,犹如鼓鸣,又好似雷声。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诗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乡语喁喁。”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有一泓碧水形如弯月,这就是月牙泉。泉水清澈见底,甘甜清凉。从沙山上下来的游人,都喜欢在月牙泉边痛痛快快地饱饮一番泉水,顿时周身的困乏全都消失了。

  千百年来,人们面对这一沙海奇观,始终抱有一个难解之迹。在这茫茫的戈壁沙海,经常是狂风肆虐,飞沙滚滚,一夜之间就可埋没大片田地和村庄。而奇怪的是月牙泉却为何“月泉晓澈,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呢?鸣沙山又为何安然盘踞,千年不变呢?这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古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感叹为“山之神异,泉之神秘”。这神奇的自然奥秘,吸引着许多科学家去破译它。终于,这一奥秘被甘肃酒泉地区的治沙专家、林业研究所所长韩泽民和他的妻子解开了。夫妇俩经过长期、大范围的考察和研究后发现,鸣沙山的流沙和月牙泉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地貌现象。月牙泉两千年来不涸不腐,鸣沙山山体不变,是因为月牙泉有东北、西北两个风口。沙漠上的大风进入风口以后,在特殊的地形地貌的影响制约下,又分别为三股不同方向的风流,沿着月牙泉周围的山坡作离心上旋运动,把山坡下的流沙刮上山顶,抛向山峰另一侧。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塌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到四面的鸣沙山脊上,而不往下流。两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尽管风啸沙汐,但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一往情深地映照着鸣沙山。

  但鸣沙山与月牙泉的自然环境在逐渐恶化,沙漠奇景的风韵亦在减弱。被列为国家级重占风景名胜区的鸣沙山和月牙泉,千百年来,招引了无数的中外旅客。但进入70 年代以来,游客却惊讶而痛心地看到:鸣沙山周围沙山变形,南山北坡和北山南坡正在下滑,山体向泉心移动,东西风口也在抬高;月牙泉风韵大减,它显得“苍老”了,水面也大大缩小,昔日的月牙形也变了模样。面对景区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非常担心,在不远的将来,这一塞外奇景恐怕要荡然消失了。

  月牙泉被两座山夹在中间,沙山相对高度100 米以上,最高处达170 米;南山北坡凸出,北山南坡凹进。环顾四周,除了“造化种神秀”的自然景观外,还平添了许多早在60 年代就开始建造的人工景物。看,那付出大量劳动种植的大片杨树林,现在挺拔高耸;还有那不惜巨资兴建的建筑物,形形色色、鳞次栉比。人们精心布置和制造的这一切,当然是为了使景区锦上添花,更得广大游客的欢心。然而,这些举措盲目性很大,所带来的后果,简直是好心的人类所始料不及的。原来,植树造林、兴修建筑物这些常规的人为举措,用在这里非但对月牙泉和鸣沙山没起到保护作用,反而在月牙泉东西口形成了有害的屏障。刮过这里的风受阻后,减弱了风力,就不能有效地把滑下山体的流沙吹上山顶,于是造成沙山错位变形。另外,月牙泉周围大面积的林木吸收、蒸腾和消耗着月牙泉有限的水资源。泉水面积逐渐缩小,水位下降,这是使月牙泉秀貌衰萋的主要原因。

  这一沙漠奇景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它是大自然巧妙的安排。两千年来沙山和泉水相厮相守,是顺应了“天意”,人类不应打破这一自然规律,而应顺应自然,使沙山处在十分活跃的状态下,月牙泉四周流沙随之活化,原有的自然地貌环境就可以保持下去,以造福人类。专家建议:一是将月牙泉风口的树林砍伐掉,并拆除建筑物;二是在月牙泉北面沙山脚下修建围栏,禁止游人蹬滑,减少人为的破坏。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建议得到采纳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月牙泉北面的沙山竟然增高4.2 米,周围水山活化,环境改善,月牙泉再度表现出迷人的旖旎风光。

──转自《世界旅游网》(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大陆到香港买楼者以“海归派”及商界居多
长白山天池怪兽再度现身
福建争取当地居民以个人身份赴港旅游
大陆专家坦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矛盾和困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