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沙克勒馆展览 印证东西方瓷器贸易历史

标签:

【大纪元12月19日报导】小小博物馆大大有意思连线报导(中央社记者纪锦玲华盛顿特稿)尽管政治上,美国人对伊拉克怀着爱恨情仇,贸易上,美国对中国出现巨额贸易赤字,但文化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华府史密森博物馆系旗下的沙克勒馆,最新一轮的展览四日开幕,即印证了一段东方与西方瓷器贸易交流的历史。

沙克勒博物馆(Sackler Museum)新展览主题是“从中国到伊拉克,制陶业的贸易、技术创新”(Iraqand China:Ceramics,Trade, and Innovation)。

这次的主题展将持续到明年春天四月,共展出六十件陶瓷、玻璃制品与纺织品等。包括早期伊拉克的青花、彩釉陶瓷;除了沙克勒博物馆本身收藏外,还向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柏林的Museum FurIslamische Kunst博物馆,以及同属美国史密森博物馆系(Smithsonian)的兄弟馆弗利勒(Freer Galleryof Art)借展。

沙克勒博物馆导览员表示,早在欧洲人发现新航线、新大陆前,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已成功主宰航海贸易,从中国到波斯湾,回教商人在中国建立专属港口,由东方市场供货,将大批中国陶瓷、生丝、茶等商品航运到两河流域,也就是现在伊拉克地区,巴斯拉(Basra)是当时最大的中东贸易港。

根据沙克勒博物馆提供资料指出,最早中国外销到中东的是朴素白色瓷器,后来由巴斯拉陶艺家模仿制造,加上他们的创意,将钴制的深蓝颜料画在白色陶器上。

在市场需求与贸易交流下,后来中国也发展出青花瓷(blue-and-white ware),到中国元朝时更大规模制造、运销到回教世界。

最早,中东人欣赏中国白瓷透光细致,但当地陶土与烧制技术是无法做出像中国白瓷那样细腻光泽的作品,于是伊拉克的陶艺家就大胆运用“锡釉”(tinglaze)涂在黄色的陶土上,后来又发展出钴制深蓝颜料,画上美丽的几何图案、植物图饰,以及祝祷的文字等。

接着,伊拉克的陶艺家又融合回教的玻璃烧制技术,利用铜、银氧化来装饰陶瓷器,经过两次釉烧后,陶器表面出现如黄金般灿烂光泽,效果惊人。

中国到波斯湾的海上丝路贸易,历经数百年的漫长历史。沙克勒博物馆这次展览,说明了早期东方与西方相遇的一个历史片段。



相关新闻
香港苏富比2004秋季拍卖  成交总额历年最高
不识是宝 明朝瓷器载食物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