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黄霑–至情至性香港风

金钟

人气 5
标签:

【大纪元12月6日讯】香港娱乐界近年巨星殒落:梅艳芳、罗文、张国荣——现在轮到了黄霑。今天凌晨,他走了。不过,应该说他不是艺人,而是香港文化界的奇才,是香港文化的标杆性人物,是香港文化最典型的代表,香港文化的雅俗、长短与毁誉都反映在他身上。你了解黄霑、研究黄霑,就等于了解和研究了香港。

  一九八七年九月三十日,我对黄霑作过一次长篇的个人专访。那时本刊创刊不足一年,定位是“香港”,因此,访问过不少香江名流。那次我找黄霑不仅因为他是领导潮流的人物,而且他参与争取“八八直选”的政治集会,发表高调演讲。他说,有人讲共产党来了,李柱铭要拉去“打靶”,“打了一个李柱铭,还有五百万,是打不完的!”全场掌声如雷,齐唱他写的民主歌《携手同心》 …… 因此专访中请他谈民主、谈政治。黄霑也是出名的专栏作家,他的“不文集”,畅销达六十余版,因此,专访中也听他口无遮拦地讲了不少“性解放”的道理与故事。

  不过,值得回味的是他回答我“九七走不走”的一段话。他表示“一九九七年坚决不走。要枪毙,枪毙算了。得癌症,要死,抽烟厉害。不抽也会死,死了拉倒,不如痛痛快快过。我是天性乐观的人,我太爱香港了,我愿和香港共存亡。”

  这话迄今近十八年,他确实痛痛快快走完了他的人生路。他死于肺癌,绝对和抽烟有关(记得林燕妮就不喜欢他满口烟味)。黄霑出身草根,毕业于港大中文系,他做一行,精一行。做广告,留下许多绝句;做作曲填词,更有经典传世;做节目主持,是香港三大名嘴之一;做司仪,是一流大牌。他不仅多才多艺,十项全能,给人印象突出的更是他的个性、风格——那爽朗的笑声,真情毕露的话语,就如那次专访中“一见如故”一般,至死不变。他讲正经,不觉得得卖弄学问;他讲风月,说粗口,也不觉得猥琐下流。他多次主持选美,和何守信等人奠定了香港市民娱乐艳而不俗、乐而不淫的规格。

  最近有朋友告诉我,在一次两岸三地的选美中,请三地的评判谈选美标准,大陆的刘晓庆说,不仅外在美,还要内在美。香港的蔡澜(黄霑的好友)接着坦称,选美要内在美,那就选我的奶妈好了。而大陆的余秋雨则搬出什么大师对美的解释,弄得那班港姐一头雾水 …… 这个小故事,颇有中港文化差异的涵意。我看香港文化的特征,就在“率真自然”四个字上面。有些大中国情怀的人是瞧不起香港文化的,香港确是没有什么“博大精深”,然而,她那份率真自然,已够在无情的商业竞争中拼搏求存的市民们喜闻乐见了。看看反映在大众传媒上的风格,无论是新闻播报,学者访谈以至明星作秀,几乎都是“做回自我”,哪有丝毫大陆那种党八股和言不由衷?也见不到那些一个模子倒出来的面孔与声音。这是香港的可爱之处,也是她对大陆有不容低估的影响之处。而黄霑正是这种香港风格的集大成者。

  那次专访后,黄霑还来过一封很长的信,要我学会香港的生存之道,不能一厢情愿在理想中生活。之后,各忙各的,没有什么来往。留有印象的是“六四”之后,他在专栏中评论天安门只身挡坦克的勇敢青年时,肯定驾坦克的军人没有压过去而停下来,也是有勇气的。不久前又听说黄霑支持二十三条立法,我想,他不是议员,不是官员,不是政论家,不是意见领袖,一个音乐人谈政治,不必看得太认真,何况政治判断正是香港人的弱点,参与与否,客串而已。香港人记得的是他滋润了不止一代人心田的名曲《狮子山下》:

  “我们在狮子山下相遇,总是欢笑多于欷歔。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开放》月刊2004年12月号(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电视金钟奖戏剧节目奖 公视赴宴得奖
京剧名角朱陆豪 获得金钟男配角奖
偶像剧斗鱼 获金钟奖年度电视节目行销奖
金钟奖戏剧女配角奖 颁给林嘉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