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

吟唱楚辞的诗人屈原

【大纪元6月17日讯】千古离骚诗心在,

长赋问天本楚狂;

独赴湘流葬鱼腹,

远游天都谢君王。

——鱼果

两千三百多年前,屈原写下了一篇似虚非虚的诗篇〈渔父〉,不久后,他投身汨罗江,暂别了“世俗之尘埃”。

浪漫的楚辞

屈原死了!战国风云死了何止百万人。楚国只不过死了个三闾大夫,何足道哉?是呀!何足道哉!但屈原留下的不是事功,而是长赋里的千古孤忠。

全然有别于山东儒家学派,屈原的忠心是那么的浪漫唯美。后世失意被贬的文学家,几乎都循着屈原的心灵足迹,放乎山水、游于出世之境。历经磨练,开放了更美的文学之花。

的确,屈原不是儒家的信徒,他是浪漫的楚国诗人。他写的〈离骚〉风格异秀而独出;他写〈九歌〉多半是楚地祭神的民歌。

楚诗的幽玄飘渺,迥异于《诗经》。当时楚国的诗人景差、宋玉,都受到屈原的影响,他们把《楚辞》留给了后代的中华文学。

爱国心志明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内外全才,深得楚王信任。唐朝沈亚之说,屈原体型瘦细,个子很高。屈原也是美髯公、神态饱满、明朗、清秀,喜欢穿出色的衣服,带的帽子很高。屈原很爱干净,光是发带每天要洗三次。

此外,屈原才干也不小!对内可与楚王议论国事,以出号令;对外则接见外国使节,以应诸侯。

当时,国际局势走向兵争,西方的秦国逐渐强大,也露出了更大野心。苏秦身佩六国相印,联合六国之力以抗秦。不过,苏秦的同学——张仪也为秦王效命,倡“连横”之说,其目的是分化离间六国,个个击破。

屈原明于局势,主张联齐抗秦。不过,张仪却用六百里之地为饵,楚王贪之,便和齐国绝交。后来,楚秦大战,齐国果不来救,楚国于是兵败。楚国的亲秦派便进谗言。隔年,屈原才三十四岁,便被楚王放逐了!

屈原的政治主张的确是“先见之明”。当时楚国贪小利而绝齐连秦,是后来六国抗秦联合阵线崩解的一环。楚国亡国,其远因可追溯于此。屈原忧楚国之危亡,却力难回天,是以怀孤愤,作〈离骚〉。

如果屈原不爱国,那么谁爱国呢?

流放与出世

传说,屈原遭放逐后,边耕作,边吟〈离骚〉。他靠着耕具就大哭了起来。当时楚国遭逢饥荒。可是,屈原眼泪滴下的地方却产出了像玉般的白米。

屈原写的〈九歌〉几乎都是地方的民间信仰,祭天神、日神、月神等。传说,屈原作九歌,付托于风儿,上谏于楚王。写完的时候,四方的山忽然发出啼啸的声音。

屈原被放逐后写的长赋,已是出世的意境了。“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屈原开创了文学的超脱世界。他描述了修道时的所闻所见,其世界之大,他用了“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死亡与生存已没什么不同,这就是临死前不久的屈原。

流风传千古

汉朝文学家贾谊过湘水时,投书于江,以吊屈原。司马迁说他读〈离骚〉、〈天问〉等篇,也为屈原的心志而悲;他到屈原投江之处,没有不哭的。

或许,中国的文学家都有同样抑郁不得志的经验。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光耀千古,不过他却和屈原一样,遭排挤,抑郁而死,死时才三十三岁。司马迁也几乎是同一命运,他的名作〈报任少卿书〉气势跌荡,几乎是〈离骚〉的翻版。

《楚辞》的幽玄、飘逸与艳丽,影响了汉朝的赋体、古体诗。到了唐代李杜的唐诗,其诗意多有袭取于《楚辞》。

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失意于朝廷,被贬于南荒。不过,诗人遭流放,却能把失意化为诗意,留给人们超脱的心灵。

虽然,屈原身入汨罗江,却化身为中国诗人之鼻祖。诗仙李白亦是投水捉月,而消逝于历史的大戏。历史之巧安排,真有难解之处。

无怪乎,屈原有〈天问〉之赋!──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