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探源

百家姓溯源:赵

姓氏由来

  

赵(zhao4)姓有两种来源:

  

1、 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伯益是夏朝东夷族首领,被舜赐姓嬴后成为蠃姓各支的嫡系祖先。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其建都晋阳,后迁都邯郸,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2、 出自他族改姓。历史上少数民族亦有赵姓,如汉朝时有赵安稽,本匈奴人;唐朝时有赵曳天,本南蛮人;五代时有赵国珍,本牂牁(今贵州、广西及云南东部一带)蛮族人,他们的后代子孙都沿袭姓赵。又,蒙古族要术甲氏改姓赵。

  

姓氏分布

  

赵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像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刘䶮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

  

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由于秦汉以来,尤其是唐宋以后,赵氏遍布江南、岭南各地,加之南宋赵氏政权统治淮河、秦岭以南的半壁河山长达150多年,所以,目前赵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

  

赵氏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长期多次的民族大融合中还有不少人融入北方的匈奴族和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

  

姓氏名人

  

赵雍:即赵武灵王,他提倡“胡服骑射”,始创骑兵,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

  

赵胜:战国时代的平原君,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是赵氏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人物。

  

赵飞燕:汉成帝皇后。善歌舞,因体轻如燕,故称为飞燕。成帝时入宫,为婕妤,极得成帝宠幸,许后废,被立为皇后,擅宠十余年。哀帝立,尊其为皇太后,平帝初年,废为庶人,遂自杀。

  

赵云:三国名将,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初从公孙瓒,后归附刘备。勇敢善战,以忠勇著称,为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封永昌亭侯,累迁镇军将军,卒谥顺平。

  

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隶书。当时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

  

赵匡胤:即宋太祖。宋王朝的建立者,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五代后周时大将。公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并建立宋朝。在位期间,他采取了不少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结束了中国多年来混站割据的局面。但他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方针,对形成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影响。

  

赵普:北宋初年政治家,祖籍幽州(今天津蓟县)。后周时曾策划了“陈桥兵变”,协助赵匡胤夺取天下。北宋时他任宰相,提出了充实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兵将分离、解除大将兵权等建议,均被宋太祖采纳。他读书不多,因而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精于正、行书和小楷,其笔法园转遒丽,人称“赵体”。

  

赵翼:明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赵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赵之廉: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三大画家”。@(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