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节气常识:“三九”与各地的“九九歌”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人们常用“三九严寒”、“数九寒冬”来表达天气的寒冷。

“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这与当时地面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有关。冬季这时候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此时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还要继续低下去,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气温才达到最冷。到“三九”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逐渐回升。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冬至后“三九”前后。

何时入九?

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九天是一九,再数九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非常准确。

九九歌谣

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虽冷,但由于中国国地域辽阔,冷也冷得不一样:

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河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望柳;

七九开河,八九雁来;

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

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劈劈响声);

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像白鹤一样卷曲著身体睡眠);

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

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

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

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最冷的是三九、四九,在吉林是“三九四九冻死狗”,在江苏则是“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

由于地域的不同,气温相差很大,但节气的变化总是非常准确的。

(转载自明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