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人性化生产 孕妈咪免惊

人气: 3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钟丽华╱专题报导)生产过程中,要求产妇灌肠、剃毛、禁食,甚至会阴切开等,这些医疗介入有必要吗?妇女团体多年来呼吁政府正视生产过程过度医疗化的问题,终于获得正面回应。卫生署今年下半年将在五家医院试办“人性化生产”先驱计划,营造自然生产的环境,还给产妇尊严。

专攻“医疗社会学”的台大社会系副教授吴嘉苓强调,生产是自然的过程,但在西方产科观念主导下,却被视为病理现象。把产妇当成病人,到医院要穿上病人服,躺在病床上,任凭医师“宰割”,产妇的自主性与心理需求根本不被注意。在回归自然的潮流,以及反思医疗的误用与滥用下,人性化生产开始被讨论。

所谓人性化生产,是指让妇女有参与和自主权,且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措施。美国推动的人性化生产“十大黄金指标”,包括不建议剃毛、灌肠、禁食、降低会阴切开比例、待产妇女可以自由走动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 )建议会阴切开的比例在二成以下,但国内自然产的会阴切开比例却高达九成,比美国的三、四成高,即使和东方的日本相较也偏多,这与居高不下的剖腹产率一样,成为我国奇特的生产现象。

“台湾生得急!”台北护理学院护理助产研究所副教授郭素珍解释,并非所有产妇都需要切开会阴,但医师多半没有耐心等其自然裂开,直接切开比较方便。事实上,多给孕妇一点时间,让会阴有机会延展,就可以不用挨刀。

至于剃毛和灌肠,同样是为了方便医护人员。郭素珍说,灌肠是担心产妇因为生产过程用力,而解出大便,弄脏产台,而剃毛则是方便医师缝合会阴伤口。

此外,许多医师把产妇当成“剖腹产候选人”,因此禁食、禁水,但长达七、八小时的生产过程,不吃不喝,如何有体力生产?

不只如此,产妇一进医院就被吊点滴、绑上胎儿监测器,只能乖乖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但待产过程适当的走动,反而更有帮助,也因为如此,产妇只能千篇一律在半坐卧式的产台生,完全排除其他生产姿势。尤有甚者,医师干脆在点滴中加催生药,以免晚上要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来接生。

中华民国妇产科医学会名誉理事长李茂盛解释,妇产科医师虽然肯定人性化生产的观念,但是医学上为产妇做的常规处置,都有事实的必要。

以会阴切开来说,由于东方人骨盆与阴道直径小,如果不切开,会有严重的撕裂伤、同时有产后阴道松弛、尿失禁等问题,严重者造成婴儿缺氧。至于剃毛与灌肠,则是避免细菌感染;而绑上胎儿监视器,主要是为了掌握胎儿的动态,李茂盛强调,万一有医疗纠纷,“谁要负责?”

主持卫生署“人性化生产”计划的郭素珍坦承,国内的妇产科医师很难接受这样的观念,因此下半年在台北荣总、三总、台北市联合医院妇幼院区、林口长庚、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试办,最后只有近十位医师愿意参与。

不过,吴嘉苓认为,“这是历史性的一刻”。因为十几年来,我国剖腹产率超过三成二,恐是世界之最,生产过度医疗化是原因之一,然而政府始终没有积极作为,如今在医院试办人性化生产,“虽然来得很晚,也算动了起来”。

经验谈╱她跪着生产 由老公剪脐带

(记者钟丽华╱专访)三十出头的郭美芳,拥有硕士学历。一向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她,去年7月在家生了头一胎。只是在助产士赶到前,小宝贝已迫不及待来到人间,美芳靠着先生的帮忙,宝宝顺利呱呱坠地。孩子的脐带,还是美芳的先生亲手剪断的!

“问过所有生过孩子的朋友,她们几乎不记得推进产房后,发生什么事?”但美芳认为,生产是重要的个人经验,抱着“只生这一次”的念头,她决定在家生产。当然过去不愉快的妇产科就医经验,也是美芳选择离开医院生产的原因之一。

美芳强调,“怀孕不是生病”,但一进医院,就被当作病人,产房就像病房。加上对医师的权威与专业,无法置喙,被推进产房,完全失去自主性,任凭处置。听闻朋友的生产经验,每一个都被打了催生针,过度的医疗介入,让美芳不以为然。于是她开始搜集资料、阅读书籍,着手写了自己的“生产计划”,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不过,令她灰心的是,国内资讯缺乏,连要找一个助产士都难上加难。一听说要在家生产,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举双手反对,甚至年迈的婆婆也担心,她只提了一次,就不敢再说。产检的医师一开始也因风险太高,试图阻止,在美芳的努力说服下,最后还是介绍一位助产士帮助她。

生产的时刻来临了。原本美芳以为头一胎没这么快,还不急着联络助产士,没想到小宝贝却迫不及待出世。美芳以走动来减缓阵痛,靠着先生的陪伴与安慰,终于“跪着”生下宝宝。

美芳说:“生产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不需要任何人帮忙。”当然,生产的姿势,也是选择自己最舒服的。

为了让宝宝适应新环境,出生后美芳没有立刻剪断脐带,反而连着脐带、抱着宝宝三十分钟之久,直到脐带血干了,才由先生一刀剪下。因为共同参与新生命的诞生,让美芳与先生、小宝贝三个人的生命紧紧相系。

令美芳遗憾的是,当初因手忙脚乱,没有按照生产计划书执行,来不及联络摄影师,没有记录下这一刻。

看问题╱人性化生产 助产士居要角

(记者钟丽华╱专题报导)在国外的人性化生产环境中,助产士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我国却在一九九二年取消医院助产士编制,加上健保给付压力,不少助产所倒闭关门,如何“复兴助产士”,让她们成为在医院生产的全程陪伴者,给予产妇心理支持,是推动人性化生产关键的一步。

不过,国人过度信赖医师、迷信文凭、强调医疗仪器与设备,俗称“产婆”的助产士几乎就要消失。即使辅英科技大学开办助产系、台北护理学院成立护理助产研究所,由于国内没有市场,同时医院取消编制,于是年轻学生毕业后,投入的仍是一般护理的领域,顶多当个助产护士,使得助产士面临严重断层。

事实上,在一九七○年以前,助产士仍担任台湾大部分接生工作。然而现在生产,几乎全由医师包办,助产士仅负担零点一%,一年接生约二千名新生儿。虽然目前有五万余人领有助产士证照,但真正开执业却不到一%。健保开办后,合约助产所也从三十一家,减少至目前的二十家左右。

中华民国助产学会理事邱明秀观察,许多国家的助产士发展,跌入谷底又爬起。以新西兰为例,在一九九○年助产士接生率几乎到零,但三年后上升三十五%,现已达七成。美国也由一九七五年的零点九%,上升到一成。而我国的助产士要回到工作岗位,仍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

长期研究助产士发展的台大社会系副教授吴嘉苓强调,“既然目前主流生产在医院内,那就从医院改革起”,让医院恢复助产士编制,并与医师联合执业。尤其许多医院反映招不到妇产科医师,助产士或可解决人力需求,担任第一线接生,若产妇有高危险妊娠、胎位不正、高龄产妇等情形,才由医师接生。

吴嘉苓指出,重用助产士对降低剖腹产率,对营造人性化生产环境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助产士了解产妇,协助产妇建立信心,增加自然产能力。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