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名寺石窟

悬崖峭壁上的奇迹——麦积山石窟

甘肃天水是古丝绸之路东段的重镇,可以说是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8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址便是见证。上古时代,伏羲和女娲出生于天水,故天水又称为“羲皇故里”。传说伏羲在天水卦台山上仰观天象,领悟宇宙之玄妙,创立了八卦符号,开启了华夏五千年文明。

  

举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50公里处,麦积山是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山峰,因山的形状犹如麦垛,故名“麦积山”。石窟是在山峰西南的为峭壁上开凿,造像距山基20米到80米不等,远望如蜂房,层层相叠而上,这种在悬崖陡壁上开凿那么多的洞窟和佛像,实属世间罕见。

  

麦积山石窟从后秦(约公元384-417年)开始建造,到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大兴,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开凿修复,便成了现在的规模,属大型石窟群。由于石窟建造与不同朝代,造像的风格不同,北魏时清逸,隋唐则呈丰满,表现出各个时期的艺术特色。

  

麦积山现有各时期洞窟194个,大都分布在山麓以上20~30米和70~80米高的削壁陡崖上,最大的高、宽各约30米,最小的仅可容一人。洞窟上下层叠,高低错落。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现在东崖保存有洞窟54个,西崖140个。拥有泥塑和石刻造像700多座,壁画1300多平方米。

  

麦积山洞窟形制独特,后秦和西秦所开的平拱敞口大龛,属天然洞穴式样。到北魏,北周诸代则成殿宇楼阁式样。尤其是仿汉代宫殿的建筑结构,有出檐屋脊、鸱尾、额枋、斗拱、八角或四角列柱等,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东崖的石窟以涅盘窟、牛儿堂、七佛阁等最为精美。七佛阁是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所营造的,是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造在离地面50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七间八大柱的崖阁,每两个大柱之间是一个佛龛,门前还留有宽阔的走廊。窟内有塑像75身,属隋唐雕刻艺术,而侍立左右的天王,则体现了宋代雕塑的风格。牛儿堂在是东崖上最大的洞窟,高出山麓60多米,窟前的天王脚下踏着一只神牛,神态十分动人,龛外有三尊大佛,各高10余米,神态安详,雄伟壮观。

  

西崖以万佛洞、天堂洞等最为著名。万佛堂窟内现存泥塑30多件,前壁的左上侧留有影塑的千佛千余身。天堂洞是东西两崖上最高的石窟,高出山麓70多米,构筑精巧,古朴雅致,窟内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

  

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这里的泥塑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有众多与真人大小相似的塑像,形态动作各异,均精巧细腻,栩栩如生。麦积山石窟的泥塑分为高浮塑,圆塑,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种,高浮塑指塑像突出墙面,而圆塑则完全离开墙面,模制影塑粘贴在墙面上。泥塑以形传神,神形兼备,塑绘手法是上彩不重彩,特色显明。塑像的题材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诸多石窟寺庙中自然风景最为秀丽的一座,这里千山万壑,重峦迭嶂,翠柏苍松郁郁葱葱,山花野草繁茂。石窟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各窟之间以凌空险峻的栈道相通,无怪乎古人赞曰:“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功”。@(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