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闻

香港政坛人士指民主派与爱国派对立没有缓和

【大纪元7月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于国香港一日电)今天是香港主权移交给中国的纪念日,但港人采取两种迥然不同方式回应,上午有团体巡游庆祝,下午则是游行,政坛人士坦承,所谓民主派与爱国派之间的对立,至今尚未缓和。

过去港府官员和政界人士认为,庆祝与游行两者没有矛盾,因为香港保障言论自由,市民可以用各种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可以兴高采烈地去参加庆祝,也可以愤慨激昂地上街游行。

不过,立法会议员曾钰成今天在“明报”撰文指出,上述说法漂亮,却掩盖不了香港社会分化的事实:社会上就是有两个阵营,在七一这天,一个要组织庆祝活动,庆祝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另一个要发动游行示威,争取民主,同时宣泄对特区政府施政的不满。

他认为,香港回归中国,殖民管治结束,这个历史事件有两重意义。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这是中国走向统一的重要一步,洗脱了鸦片战争以后国家领土长期给外国占领的耻辱。从香港市民的政治地位来看,随着殖民管治的结束,“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新纪元便告开始,香港要发展一套民主的政治体制,最终由香港市民普选产生行政长官和立法机关。

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回归路上的民族和民主两方面的诉求,本来是相辅相成。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政治现实,香港却出现了“爱国派”和“民主派”两个对立的阵营。

“民主派”认为,香港一九九七年回归中国,主权问题已解决﹔香港没有人嚷着要搞独立,分裂国家的威胁根本不存在﹔最重大的政治问题就是未有实现港人普遍要求的、基本法规定为最终目标的民主政制。发展民主的障碍就来自中央政府、香港的财团和“亲中人士”等保守派。于是,“民主派”就要不断发动市民,反对保守派,争取加快民主步伐。

至于“爱国派”,大多数是在港英管治期间受过各种压抑、排挤以至打击。他们看到百多年的殖民管治虽然已经结束,但遗留下来的远不是一个真正公平的社会环境。殖民管治在政治和文化上给香港留下了许多不利于建立国家民族观念的影响,在一段很长的时期里仍是不轻易消除。这局面未彻底改变之前,在香港推行民主,对国家没有好处。

曾钰成表示,回归八年来,两派对立并没有缓和,而且可能还在不断激化。

他认为,香港新特首曾荫权和政治司长许仕仁都不是“爱国派”的人,却得到中央政府的信任,成为特区政府的第一、二把手。但他们也不是“民主派”,却和“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有很密切的关系。由他们来执政,是否可以化解两个阵营的矛盾?他画了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