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昊:廿多年医改并不是真正的“市场化”

唐昊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9月1日讯】关于医疗体制改革,在卫生部门内部一直存在着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的争论。这场“市场与政府之争”成为医疗改革的方向之争。有媒体更是撰文称该争论已延续20年之久,一直以来“市场派”占了上风,于是医疗改革走了“市场化”的道路云云。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发布的医改研究报告也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改报告的出台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从国务院调查报告,到各地的新闻媒体,都开始在对“市场化”进行大张旗鼓的声讨,似乎“市场化”是医疗体制一切问题的根源。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叫市场化

  笔者也同意医改报告对医疗改革的整体评价———“不成功”,但却不同意把这种不成功归结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因为无论是从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还是从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20多年来的医疗改革走的根本不是“市场化”的道路,而是医疗部门“利益集团化”的道路。

  什么叫市场化?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由市场配置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证明,市场机制在解决我国短缺经济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我国医疗事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样是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解决这一问题,市场化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思路。一切关系到资源分配的事业都有这样的规律:想要更多更好的资源,就要由市场化引入投资和竞争;想要公平,就要政府出面进行有倾向性的资源分配,二者缺一不可。但我们目前的问题是:市场主导分配医疗资源的情况在我国从未成为现实;而政府相关部门亦无法在医疗服务领域尽到自己的责任。

  在医疗改革之前,我国医疗服务的投入在城市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出,在农村则依靠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中的农民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多方投入来解决。但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们的健康和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原有的投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医疗单位、患者和普通群众越来越大的医疗需求。这应被视为当初发起医疗改革的初衷。

“医疗市场”不是一个开放的市场

  但令人奇怪的是,此后所推出的一系列医疗改革措施竟然并不是朝向解决问题的方向而出台,而是走上了一条把原有的问题推向更加严重的道路上去。被称为“市场化”的改革其实并不是市场配置资源,而依然是政府配置资源!其主要举措无非是政府的投入不再增加,甚至有所减少(给政策不给钱),而要医院“自负盈亏”。这实在不是一个增加医疗资源的方法,只是在微观上把一个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变成了一个逐利的经济单位。

  但与此同时,这时的“医疗市场”却并不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因为在医疗服务国家投入不足、并且不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社会投资医疗事业被严格限制。卫生部门的政策是限制民办医院注册。本来,一个市场和政府良性互动互补的模式是:公立医院主要依靠国家补贴,走低端路线,力求服务更多的人群;私人医院走高端路线,以盈利为目标。现在恰好反过来,公立医院走高端路线赚取高额利润,私人医院以“小诊所”、“黑诊所”为主。如此一来,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不但没有受到丝毫的动摇,而且吸纳了大量医疗资源,好的医生、设备都集中在公立医院、特别是城市的大医院中,而基层的公立医院、私营医院则明显投入不足。大医院、好医院、专家门诊紧俏,而那些小医院则濒临破产。

  一切稀缺的社会公共资源都可能成为腐败的源头,成为其他问题的根子。人为垄断的结果是患者毫无选择,只好默默忍受过高的医药费用。同时缺乏竞争的公立医院也并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在降低成本、提高服务上,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现有的垄断地位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如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利用的效率极低,一个检查在一家医院做过了,到了另一家医院一定还要重做。类似的项目浪费、重复、效率不高问题突出,并没有出现市场竞争应该导致的良性发展的局面。

真正的“市场化”改革从没机会实施过

  从这些改革措施和它们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来看,所谓“医疗改革”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在解决社会公众医疗服务的问题,而是为了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减轻政府负担,“市场化”只不过是一个时髦的名目罢了。所有的“改革”举措都朝向这个方面,事实上形成了卫生部门的利益集团化、地方政府的利益集团化和医院的利益集团化。

  这突出地表现在,要医院“自负盈亏”,那么医院的经济利益从哪里来?在政府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只能从患者身上想办法。这种改革对公众利益在一开始就采取了漠视的态度,将其放在政府利益和医疗部门的利益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应该说,公众医疗水平的下降是在“改革”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

  实际上,满足更多医疗资源需求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政府增加投入。如果政府不想增加财政负担,又要提高医疗资源的供给水平,那就要允许社会投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但所谓医疗改革的问题却是———在改革过程中,政府既没有增加投入,同时也不允许社会投资介入医疗服务这个垄断行业,这怎能算是“市场化”改革?

  到了去年,这种“改革”愈演愈烈,改到了市场机制的核心———医院产权问题。安徽宿迁在去年提出要把“市场化”改革推向深入,但其推出的所谓产权改革方案竟然是要把公立医院全体拍卖!这难道就是所谓“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结果吗?到这个时候,所谓的医改,实际上已经和“市场化”没什么关系。

一句话,市场化不是人为制造垄断;市场化不是鼓励公立医院惟利是图;市场化更不是卖掉公立医院!相反:市场化是引入社会资本,从而缓解医疗服务政府投入不足;市场化是引入民营医院的竞争,提高全行业的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市场化是政府要投入大笔资金到公立医院,为全民医疗卫生事业托底,同时也用廉价的医疗来刺激私营医院降低成本和价格;市场化是法治化,相关部门要加强全行业监管,并且对公立私立医院一视同仁。

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其实从来就没有机会实施过!如今若把医疗改革的失败简单地归结于“市场化”,让市场成为医疗体制弊端的替罪羊,既不利于我们认清问题的症结,也模糊了未来医改的方向。

转自选择周刊(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中国医改真难
十五医学团体质疑医改
唐昊: 权利与道德
唐昊:一个国家病态外交的症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