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观察:老人与米

标签:

【大纪元9月8日讯】(BBC撰稿人 舒非香港报导)电视上看见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的走路颤巍巍,有的还扶着枴杖,在烈日下排队,旁边是大群如临大敌的警察,忽然好像听到了一声号令,所有的老婆婆老公公都忽然精神抖擞起来,奋力地向前冲锋。

在旁边的警察叔叔马上行动,结成人链维持秩序,又声嘶力竭地劝告老人大军守秩序慢慢来。但不知老人家是否耳朵不灵光听不到,还是一股劲的往前面挤去。别看老人家年纪大,用起劲来,连精壮的警察叔叔也拦不住,溃不成军。

人群突然好像听到了什么消息,向前挤的劲头更猛了,一些老人被挤得大呼救命,忽然在大潮中有人跌倒了,后面的人还在往前推,收掣不住,像骨牌般倒了下来,一时叫声凄厉,乱作一团。

幸好在场的警察早己料到有此一跌,马上冲前用身体把人群隔开,未致酿成人迭人,但饶是如此,地上也横七竖八躺下了10来个老婆婆老公公,有的衣服撕破了,有的鞋子不见了,有的嚷着跌痛了腿,有的说头晕不舒服。

有位老婆婆接受访问时,说她在前一天的晚上7点钟已来到排队,已露天坐了15个钟头。

到了前几天,终于发生了人们都知道迟早要发生的悲剧–一位老婆婆来参加时忽然昏倒,在场的警察急救无效而去世。

白米与“利是”

老人家这么拚命,为的是什么要紧物事?

原来为的不过是一小包不到两公斤的白米,和一封“利是”(红包)。

这是什么发生了灾荒,人们没饭吃的重灾区吗?啊不是,这是我们的“亚洲国际都会”香港!

每年到了农历7月,这幕老人家拚命“轮米”(“轮”是广东话排队的意思)的活剧,总少不得要上演好几次,叫我们的警察叔叔疲于奔命,也叫我们这些不去轮米的人看得提心吊胆。

原来香港有这么一个习俗,每年到了农历7月14盂兰节–中国的“鬼节”前后,一些慈善团体便要作出善举,向老人家派发“平安米”,作为一项功德。于是每年到了这个时节,不少的老人家都要为此奔忙一番。

据说派米的多是潮州人士的慈善机构,不知道为什么,潮州人士似乎对这个节日特别热衷,到了这个时候,街头巷尾总要搭了不少的戏棚,请来潮剧团演出“贺节”。当然“派米”也是重头节目之一。

盂兰节派米

说来奇怪,这个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连老香港也不知道,因为据老人家说,几十年前似乎没有听过有此传统,盂兰节派米好像是近十年间才听到的事。

我当然更不清楚,但知道的是,派米的机构倒是每年越来越多,几年前好像只有三两家派米,到了今年,好像趁热闹般,新闻有报道的起码有十几家,使老人家为之应接不暇。

奇怪的是,香港无论在哪一个角度看,都不是一个有人没饭吃的社会,为什么老人家会为了价值通常不过几十港元的白米和小礼物,以老弱之身舟车劳顿日晒雨淋,还要冒着挤倒受伤的风险?

米的意义

这是因为我们这一辈人,都不明白“米”对老人的意义。

老人家都经过战乱和贫乏的日子,对“没米下锅”有种深深的恐惧,有老人家都我说过,每逢香港有什么动荡,比如20多年前的一场小骚乱,跟当年“六四”时的紧张,她第一件想起来的事,便是到米缸看看有没有米,若是不多的话,怎么也要先到超级市场里买两包回来,这样子心里才觉得踏实。

因为“米”代表了粮食,代表了生存,即使现在香港的老人家怎么也不会因缺少这几斤米而捱饿,但听说“有米派”,还是会撩动他们的神经,非要把米拿回来放在家中,才能带给他们一份老人家最需要的安全感。

听说那位不幸轮米去世的老婆婆,今年早已“征战”了好几回,家中整整齐齐的放了几包“战利品”。家人劝她不要去了,她怎么也不听。

一包米,显示了我们的世界,跟上一代的差别,原来是如此之大。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程翔朋友黄伟拟追究诽谤
大陆大闸蟹涉含过量禁药
世贸会议首日 香港三万学生要停课
港府令回收两减肥产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