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 含蕴民族长远深厚的语文文化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月2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韦枢台北二十九日电)新年家家户户贴春联,从远古时代在桃木牌上写上吉祥话用来迎接新年,又称“桃符”,直到宋朝才称为春联,而汉民族最早在台湾南部沿海一带 (盐分地带)落地生根,开发非常早,当时也就将春联文化带到台湾来,随着移居而扩及全台,形成了今天大家都熟悉的春联文化。

嘉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静琪接受国科会的补助进行研究,她表示,春联的来源相当悠久,清代富察敦崇编著“燕京岁时记”说春联是“桃符”;清梁章钜着“楹联丛话”也提到是始于“题桃符”。所谓“桃符”,是指古人过新年时,挂在大门旁的两块画着两位门神神荼、郁垒神像或题二位门神名字以镇邪避恶的桃木牌。

到了五代,就在桃木牌上题写吉祥佳句迎接新年,日后逐渐形成风气,演变成书写对联,宋代已经把题在桃符上的对联称为“春联”;明代因明太祖的大力提倡,书贴春联的风习最盛,清代书写张贴春联流传不变。

陈静琪指出,台湾南部保存许多传统习俗文化,例如台南县西港乡、佳里镇、学甲镇、七股乡、北门乡、将军乡等由于是汉民族祖先最早来台落植生根的所在,开发非常早,地理上濒临海边,曾经是台湾重要的渔盐产区之一,称为“盐分地带”。

她说,居民保留祖先所留下来习俗,早期每逢新年就到附近的杂货店购买由懂汉文的文人所写的春联,当时一幅约值古钱数分,日治时期一幅一钱,也有自己书写春联贴在大门,来拜年的亲戚朋友先就春联文字称赞一番,再开口互相道“恭喜”,显见春联在当时受到大家特别的瞩目。

至今存在盐分地带80岁以上的当地耆老的记忆里,早期单字的春联红纸是正方形,后来才是现今所见的菱形,字都是正贴。除了文字之外,家中大厅贴有门神神像,上书“加官”、“晋禄”二字。

另有一种红色长方形符纸,依大小上书四字不等的祈福文字。张贴春联处除了大门,还有米瓮、菜厨、窗口等处。台湾西部开发由南而北,因此盐分地带所保留的先民习俗,也跟着居民向外迁居的脚步,一路拓展扩延带向全台,而时代环境的改变,也会冲击盐分地带,所以今天所见新年的习俗文化,均与一般无异。

陈静琪说,从春联文字书写的书体,如楷书或行书的点画线条、字体结构可表现书写人的书法功力与美感,亲笔写书法不仅难能可贵,也充满雅兴,平添许多文艺气息,欣赏讨论之余,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此外,春联写作讲究字数、平仄、对仗、声律,含蕴民族长远深厚的语文文化,而内容所传达的理想,大至天地万物,小至个人家庭,均是追溯自先民以来,在诚恳、踏实的生活之余,共同祈求圆满、祥和、平安、富饶的心愿。

相关新闻
高雄两国营事业邀书法社挥毫赠居民
台潮州稽征所租税宣导    统一发票换春联
丙戌迎春挥毫  书法家免费替民众写春联
嘉义县朴子配天宫 名家挥毫送春联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