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术

余英时:给农民提供健康的文化娱乐

【大纪元11月29日讯】我不久前看到一篇报导,是由法新社发出的。它使我感到很困扰。这篇消息说在河南农村一个镇上有一种节日庆祝娱乐堕落为一种色情的表演,据说参加的农民很多。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照这篇报导说,中国农村有8亿以上人口,这些人有很强烈的文化需求,因为他们也要娱乐。在过去,他们有很多传统的活动可以娱乐;今天,因为农村的文化破产了,农民精神上没有出路,不知道该在哪里找到自己精神上的兴趣发展,所以就发展成了那样一个现象。

人民日报也因此写了一篇社论,说中国农民在休闲时候心灵空虚,一定要有东西来填补。那么用什么来填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看看从前中国这方面是怎么样的?从前中国的民间文化和高层文化—就是读书人、士大夫的文化—是沟通的、是双轨进行的。这从《诗经》中就可以看出。《诗经》就是讲的各国的国风、老百姓的歌赋、喜怒哀乐,然后由中央派官去考察,把民间的歌赋等等都记录下来。这些歌赋有的是骂政府的,有的是批评国家的,有的则是批评社会现象的。这些被记录下来就变成了一部《诗经》。所以采风在中国传统的政府里一直是很重要的。老百姓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精神要求?这些民间文化收集起来到了上层之后,由文人学士编辑重新润色之后,就上升成了很好的文学作品。但是它的来源是老百姓的生活。同时,中国士大夫跟老百姓之间也不是那么隔阂的,所以有一种中间文化,在西方中古史上叫做第三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上层人跟下层人都欣赏的,中国叫做“雅俗共赏”,雅人、士大夫跟老百姓都欣赏。比如说戏曲,象我们知道的在中国舞台上活跃了几百年的京剧等,都是来源于地方戏曲,都是老百姓歌唱然后士大夫写剧本使其达到文辞优雅,但也不是过于优雅,而是老百姓也可以懂的。所以雅俗、上层、下层、老百姓都可以欣赏。在这当中文化就变成人们心灵的一种滋润,平时就可以有消遣的地方,生活就很丰富了。同时喜怒哀乐都有地方发泄,以得到心灵的平静,然后就可以回去工作了。

然而这些文化从1949年以后就被慢慢消灭了。民间文化在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存在,但后来慢慢就没有了,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时候把所有宗教也去掉了,民间的祭祀、祭祖等等都没有了,都认为是“旧”的。这样,人的精神上就没有出路,就只是听党的话,讲的只是阶级斗争,天天讲、人人讲。

但是文化是从人性、人情、生活里面来的,这里面有许多悲欢离合,跟政治没有关系,跟阶级也没有关系。如果中国共产党还想搞和谐社会的话,我想应该在怎样丰富文化内容方面、尤其给老百姓提供一种文化发展的余地。是要老百姓自己来发展,而不是政府来发展,但是政府要给他们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他要发展。一方面保留一些中国传统的东西,然后吸收一些西方的东西。这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佛教到中国来的时候就是外国的东西,但是很快就在民间生根了,慢慢地佛教就变成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吸收西方的文化也应该以吸收佛教的方式,由老百姓自己决定。象日本人常常就能做到这一点。他们把西方的东西收进来跟他们自己原来的神道、佛教甚至儒教都合二为一。

所以从这方面说,我想这是当前一个很大的任务。这个任务因为商业的发展反而得以帮忙。中国16、17世纪商业发展了,戏曲小说也非常流行,两者是有关系的。经济发展了文化也会发展,并不会有防碍。

但是一定要走完全庸俗化的路子,那就困难了。现在中国的商业文化是非常庸俗化的,所以带到乡村的也是不健康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希望中国的学者、文学家、艺术家都应该好好地想一想。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