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博览

造型艺术中的“笑”

农历年初的电视新闻报导中有一则有趣的新闻,说日本兵库县有一座寺庙正举行大笑祈福仪式,参加的民众个个以开怀大笑来祈求新一年的好运连连。大笑可以用来祈福是挺新鲜的事,但以大笑来增进身体健康的论调并不少见。印度就有一位内科医师克特利亚(Dr. M Kataria)在多年行医和研究后发现“笑是最好的良药”,且大笑所引起的动作和瑜伽的呼吸十分类似,因而和教授瑜伽的妻子发起成立“大笑俱乐部”,积极推广“爱笑瑜珈”。据说,现在全世界有5000多个大笑俱乐部,其中印度就有3000个,而在台湾也已有人成立。

古希腊女神 (公元前六世纪末)

古希腊 库罗斯 (公元前530)

在古今中外的造形艺术中,不管立体的雕塑或平面的绘画也好,不乏有表现各种笑容的作品。但以一种笑容能普遍地出现在某一时期与地区的造形艺术中,且形成一种艺术表现特征的,莫过于西洋美术史家所称的“古拙的微笑”或“古风式的微笑”(Archaic Smile)了。此一词在古希腊的雕刻史上,指的是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480年间的人物雕像中所出现的脸上表情。此时期的古希腊雕像属发展的早期,男女雕像中大多有着杏仁形双眼和半月形嘴唇的形式化微笑表情,带有一种愚拙、生涩且神秘的感觉,令人不禁联想起熟睡婴儿将醒不醒前那稚嫩、安静、浅浅的、却又不知所以的笑容。这种表情在更早的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地区的女神雕像中也普遍存在。因此,有学者认为古希腊雕像这时期千篇一律的生硬微笑表情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为雕塑刻技巧不纯熟的缘故,可能多少和当时雕刻家所要表达的精神状态及当时希腊人的审美意识有所关连。

略带神秘感的“古拙的微笑”经中世纪的沈寂之后,似乎在崇尚古希腊艺术的文艺复兴时期又复苏了,其中十六世纪初达文西的旷世名作“蒙娜丽沙的微笑”大概是最有名的一例。达文西在这张画名作中以自创的一种“晕涂法”(指让轮廓显得朦胧和模糊,而色彩呈现柔美的渐层变化)来表现主人翁的眼角和唇角,使蒙娜丽沙的神秘微笑五百年来不断地牵动着观赏者的心思。

北魏大佛 云冈石窟

这种“古拙的微笑”藉由与希腊艺术有关的印度犍陀罗(Gandhāra)佛像艺术(注一)也传到中国来。北魏云冈昙曜五窟的摩岩造相可说是最明显的例子之一。由北方鲜卑族的犷野精神融合印度犍陀罗造像艺术所造出的佛像,整个形体硕大庄严、气魄动人;细看之下,佛像有着细长如杏的眼睛,肃穆的表情中,嘴角竟也泛起一丝微笑,似乎永远传达着佛的无限包容、慈悲与爱的信息。

北周 菩萨像 敦煌290窟

中国初期佛像的表情大都带有几分生涩、神秘的“古拙的微笑”。不过,随着佛教的渐渐汉化,佛像的笑容越来越生动、开朗起来,那份神秘感也就越来越少。例如到了唐代,敦煌的彩塑菩萨的笑就已是全然展现出温婉女性美的笑容了。

参考资料:1. 庄伯和着 民俗美术探访录

2. 李霖灿着 中国美术史稿

3. 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八期(1987.11),页131-135

注一:

犍陀罗(Gandhāra)是古印度贵霜王朝(西元一世纪至三二0年)的二大佛教造像中心之一,地理位置大约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西、北部与阿富汗东部。该地区在公元前三二七年,曾被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占领,后来又为具希腊化(Hellenistic)文化的大夏(Bactria)所统辖,因此,犍陀罗文化中带有极浓厚的希腊色彩。

@*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