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博覽

造型藝術中的「笑」

農曆年初的電視新聞報導中有一則有趣的新聞,說日本兵庫縣有一座寺廟正舉行大笑祈福儀式,參加的民眾個個以開懷大笑來祈求新一年的好運連連。大笑可以用來祈福是挺新鮮的事,但以大笑來增進身體健康的論調並不少見。印度就有一位內科醫師克特利亞(Dr. M Kataria)在多年行醫和研究後發現「笑是最好的良藥」,且大笑所引起的動作和瑜伽的呼吸十分類似,因而和教授瑜伽的妻子發起成立「大笑俱樂部」,積極推廣「愛笑瑜珈」。據說,現在全世界有5000多個大笑俱樂部,其中印度就有3000個,而在台灣也已有人成立。

古希臘女神 (西元前六世紀末)

古希臘 庫羅斯 (西元前530)

在古今中外的造形藝術中,不管立體的雕塑或平面的繪畫也好,不乏有表現各種笑容的作品。但以一種笑容能普遍地出現在某一時期與地區的造形藝術中,且形成一種藝術表現特徵的,莫過於西洋美術史家所稱的「古拙的微笑」或「古風式的微笑」(Archaic Smile)了。此一詞在古希臘的雕刻史上,指的是約在西元前六世紀到西元前480年間的人物雕像中所出現的臉上表情。此時期的古希臘雕像屬發展的早期,男女雕像中大多有著杏仁形雙眼和半月形嘴唇的形式化微笑表情,帶有一種愚拙、生澀且神秘的感覺,令人不禁聯想起熟睡嬰兒將醒不醒前那稚嫩、安靜、淺淺的、卻又不知所以的笑容。這種表情在更早的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地區的女神雕像中也普遍存在。因此,有學者認為古希臘雕像這時期千篇一律的生硬微笑表情似乎並不能完全解釋為雕塑刻技巧不純熟的緣故,可能多少和當時雕刻家所要表達的精神狀態及當時希臘人的審美意識有所關連。

略帶神秘感的「古拙的微笑」經中世紀的沈寂之後,似乎在崇尚古希臘藝術的文藝復興時期又復甦了,其中十六世紀初達文西的曠世名作「蒙娜麗沙的微笑」大概是最有名的一例。達文西在這張畫名作中以自創的一種「暈塗法」(指讓輪廓顯得朦朧和模糊,而色彩呈現柔美的漸層變化)來表現主人翁的眼角和唇角,使蒙娜麗沙的神秘微笑五百年來不斷地牽動著觀賞者的心思。

北魏大佛 雲岡石窟

這種「古拙的微笑」藉由與希臘藝術有關的印度犍陀羅(Gandhāra)佛像藝術(註一)也傳到中國來。北魏雲岡曇曜五窟的摩岩造相可說是最明顯的例子之一。由北方鮮卑族的獷野精神融合印度犍陀羅造像藝術所造出的佛像,整個形體碩大莊嚴、氣魄動人;細看之下,佛像有著細長如杏的眼睛,肅穆的表情中,嘴角竟也泛起一絲微笑,似乎永遠傳達著佛的無限包容、慈悲與愛的信息。

北周 菩薩像 敦煌290窟

中國初期佛像的表情大都帶有幾分生澀、神秘的「古拙的微笑」。不過,隨著佛教的漸漸漢化,佛像的笑容越來越生動、開朗起來,那份神秘感也就越來越少。例如到了唐代,敦煌的彩塑菩薩的笑就已是全然展現出溫婉女性美的笑容了。

參考資料:1. 莊伯和著 民俗美術探訪錄

2. 李霖燦著 中國美術史稿

3. 故宮文物月刊,第五卷第八期(1987.11),頁131-135

註一:

犍陀羅(Gandhāra)是古印度貴霜王朝(西元一世紀至三二0年)的二大佛教造像中心之一,地理位置大約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西、北部與阿富汗東部。該地區在西元前三二七年,曾被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佔領,後來又為具希臘化(Hellenistic)文化的大夏(Bactria)所統轄,因此,犍陀羅文化中帶有極濃厚的希臘色彩。

@*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