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梅:糖衣毒药“副学士”

人气 1

【大纪元4月6日讯】依据董建华当年推行“学业大寨”而出炉的“副学士”课程,诟病丛生,却仍然获得当局大力的支持,实在令人惊讶不已!所谓“副学士”,正是名不正,言不顺,既没有专业的认受性,也不见得能够提升市场上的竞争力,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我认为,这根本就是一剂糖衣毒药,吃的时候甜甜可口,但一经消化,毒素便逐渐释放出来,削弱人的自信和斗志,而最令人沮丧的,则莫过于欠下一身巨债,而又求职无门了!

在学校读书求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追求学问,更是提升自我最好的方法。不过,刻板的上学生涯,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小朋友,天大地大,到处都充满学问,宇宙无际,有趣的事物无处不在。要学习知识,读书是一个方法,游戏也是一个方法,一切引人入胜的东西,其实都是上好的教材。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说话,实在害人不浅,大部分无知的人,都竟然相信读书就是唯一的出路,以为读书不成,便没有将来。于是乎,无论资质如何,所有孩子都要被送进“学校”这座高度设防的监狱中受训,学习千遍一律的大纲课程,无奈地被雕琢、被塑造。

我绝对支持普及教育,但对于要强制性或者诱骗性地去执行,却有很大的保留。孩子的本性与家长的意愿,必定要得到应有的尊重,教育才能达致最佳的效果。希望孩子努力读书,首先要让他们明白读书的好处和意义,相信书本就是智识的宝库,一旦与书结缘,他们就必定能够学业有成。反之,那些与书无缘,无心向学的孩子,迫他们读书,就真是惨过油刑,不快乐之余,更会破坏校园内的学习气氛,令教师和学生,加添沉重的压力。

学海无涯,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基础教育最多只能去到十八岁,往后,学生便不能不为将来的事业作好准备。进入大学是大部分人的梦想,但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只视之为求学的一个阶段,则是大大的不幸。如今大学生过剩,一纸文凭,已经不能保障将来的生计,要在大学里头混三、四年,然后最终一事无成,徒然浪费时间与金钱,一点也不值得!在功利的社会里,专上教育就不可能不功利,视之为专业培训的基地,也不为过,说到底,知识是不能当饭吃的!

“副学士”的出现,不但能粉饰香港作为一个知识形社会的崇高形象,更能掩饰高失业率的真相,难怪政府坚持要把它保留。把青少年诱进各种半官方或私人牟利的“教育机构”里面,进修一些巧立名目的非学位课程,继续保留学生的身份,便无须进入斗争竞烈的劳动市场,好纾缓失业大军的压力。但是这种做法,对年青人有什么好处呢?须知道,这三两年的学习岁月,也不是免费午餐!政府的“慷慨”,无疑一个漂亮的经济陷阱,学生未有收入,已经欠下一屁股债,将来还可以见到光明大道吗?

孩子啊,知识不一定要用钱买的,人生到了某一个阶段,就必须要为生计打算,既然读书这条路行不通,便得提早面对现实,接受社会的挑战。找一份可以提供学习机会的工作,比起呆在校园内,读一些不切实际的课程,更加有用!你们已经在试场上失利,不能再输掉人生,何必浪费宝贵的青春呢?

市面上,银行与财务公司,无处不在,不断向人招手,有钱无钱,也无任欢迎。“先使未来钱”这概念,早已深入民心,有借有还,才算得上是上等人,再加上信用咭泛滥,几乎所有人都会成为债仔,连毫无经济基础的大学生也不能幸免!处身在繁华璀璨的迷城内,大家努力工作,努力消费,然后努力还钱,最后变身奴隶,仍懵然不知!

鼓励借贷这种社会风气,固然能够促进繁荣,改善生活,但对一个尚在求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就绝对不是一种健康的现象。假如已经出来社会工作,收入稳定,当然可以继续这种纸醉金迷的金钱游戏。一个初出茅芦,又苦无出路的“副学士”毕业生,又怎样面对一笔为数不少的债项?到头来,这个包装得美仑美奂的“副学士”,究竟是一个祝福,还是一个骗局呢?@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政府拟统一副学士课程标准
蔡淑梅:失败的教育是病态社会的祸根
蔡淑梅:为什么要上街?
蔡淑梅:吾道不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