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家是灵魂的归处

有一天我坐计程车去松山机场,司机是个非常年轻的孩子,很熟练的在早上上班的车阵中穿梭,刹车踩得轻巧,令人感受不到。我忍不住夸奖他,他腼腆的回头笑一下说:“不瞒您说,我以前是玩保时捷的!”我“哦”一声,二十年的国外生活使我不敢追问别人的隐私,他倒是看出来了,自己说:“逃家的,现在正在找回家的路!”到了机场,我给他二百元,叫他不要找,他说:“谢了,衣锦才能还乡。”这几个字深深刺进我心里。

在异乡,多少个寒冷的雪夜,别人都躲进温暖的被窝中了,只有我们留学生还在图书馆苦读,因为“衣锦才能还乡”!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自己做了父母才发现,虽然心里希望孩子成材,但是有孩子在膝下承欢,远比一张冷冰冰的文凭好,尤其越老越是希望有孩子在身边,也明了当年那种想法是虚荣心作祟,亲子的沟通不良,使孩子误以为没有念出头就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敢回家。我以前也有这种想法,家书都是报喜不报忧。所以许多留学生都是早早的结了婚,找个伴来相濡以沫,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个家。

中国留学生都将“房子”﹝house﹞和“家”﹝home﹞混着用,这两个字在物质层面上虽然相同,在心理层面上却大不同;房子是遮风避雨的地方,家却是灵魂的归处,如果真的要了解一个人,就去他家看一看,这比交往多少年还有用。人格的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小时候的家庭教育。自己年纪大后,发现天下最不幸的人是有家归不得的人,而不是衣食不周者。家原是隔绝外界风暴最安全的地方,但如果家不幸正是风暴所在,那么这个孩子就变成天下最可怜的人。

我去美国念书时,正值越战打得最凶的时候,学生反战、反威权、反传统,开始有男女同住一层楼﹝co-ed﹞,开放式婚姻等等,有位老师很不赞成开放式婚姻,他一直认为一个人如果回到家不能放松,要应付你的、我的、我们的孩子各种纠缠不清的人际关系时,这个家庭的气氛肯定不会融洽,孩子便会往外逃。

他说,天理是公平的,孩子小的时候多花时间念书给他听,陪他玩,教他做人的道理,长大后就不必花太多时间管他,这就像种树一样,树小的时候最重要,不能长歪,长大后只算台风来时,加个支撑就够了。但是如果小的时候没有照顾好,长歪了,长大要矫正就得用铁丝绑,而且绑太紧树枝会折断,非得一点一点的扶正才可以,所花的心力比小时候多十倍还不见得有效果。

今天碰到这个逃家的孩子,猛然想起老师的话,即使过了三十年,他还是对的。孩子小的时候自己忙着赚钱的朋友,现在都在用当时赚的钱讨好他的小孩。其实亲子沟通并没有那么难,只要带着他一起过日子,将来两个人就会有共同的回忆,就有共同的话题。

回家的路其实不必找,只要放下面子,它就会浮现出来了。

摘录自:【理应外合】远流出版@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