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两岸三通议题 土洋激辩

【大纪元7月1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罗添斌/台北报导〕经济永续发展会议两岸组昨天举行北区座谈会,两岸三通议题意外出现“土洋激辩”情形;外商一致认为,台湾政府应早日实现三通,才不致在亚洲市场竞争败下阵来;投资中国受害台商及台联立委则说,政府不应牺牲台湾主体性,应多思考创新策略。

外商一面倒 促早日三通

美侨商会代表江丕文指出,台湾政府应秉持经济自由化的原则,运用台湾科技及地理优势,尽速开放两岸直航及三通。他并说,近年日本与九七之后的香港经济复苏,主因是积极与中国经贸互动的结果。

欧洲商务协会执行长Guy Wittich指出,台湾面对的竞争挑战愈来愈大,应该将两岸的经贸往来尽速正常化,欧商与美商曾建议政府开放的多项措施,希望台湾政府尽快做到。

美商联合航空公司总经理吴王小珍认为,外商看的是台湾未来五到十年的投资条件,相对于亚洲其他国家的快速成长,台湾必须思考如何争取外资的有限资源,利用三通平台与中国经济整合,才不会被外资淘汰。

面对外商代表一致性的看法,台联立委廖本烟指出,外商代表都希望大幅开放,他们是做生意,有利益考量,我方则应该注意国家安全问题,试问如果外商的国家也有像中国对台八百枚飞弹的情形下,是不是还会做这样的决定?

台商受害者吁思考主体性

台湾投资中国受害者协会两位代表林志昇、高为邦则呼吁政府,开放三通前应先多想想台湾主体性,应思考如何改善台湾投资环境,并解决棘手的基本工资、劳工政策等症结议题。

林志昇说,有人主张开放三通可救台湾经济,但香港与日本都与中国直接三通,经济随之起飞了吗?反倒是嘉惠中国的经济。他认为,不要神话中国的市场,多研究灿坤、百事可乐等企业在中国铩羽而归的经验,提供台商参考。

台湾科技大学企管系教授林维熊也认为,台商近年来一窝蜂地短线投资中国,并未提出创新优势的竞争策略,也未改变企业体质,这种经验最后多流于失败,台商与政府应该记取教训,转变策略思维。

开放中金融业来台 有共识

〔记者卢丽玉/台北报导〕究竟是否要开放金融业赴大陆设立分行一事,昨日经续会财经分组第五次分组会议中,关于金融业之两岸问题意见非常纷歧,会中唯一比较有共识的是,在对等原则下,原则同意开放大陆金融业来台设立办事处。

截至九十五年5月底止,我国赴中国投资件数达三万四千八百七十八件,投资金额达五○一亿美元,即中国需依据加入WTO的承诺,于九十五年底全面开放。前财政部次长、汇宏顾问公司董事长杨子江表示,由于银行业属大众资金,开放有所顾虑,不过显然开放也有一些好处,到底利与弊何者较多,民间应该会自己去评估,政府至少开一个小门让业者有机会参与。

中华民国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元智大学远东管理讲座教授许士军认为,银行开放西进显然有利,不过要考虑国家安全,他认为金融业西进属“安全问题”,非经济问题。

立委刘忆如认为,很多在中国投资的台商,并不喜欢跟大陆本国银行打交道,他们希望能跟台湾熟悉的银行打交道;立委王涂发提出质疑,目前台商的资金需求是由台湾贷款过去,开不开放是否有意义?

针对大陆地区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商来台设办事处,是昨日会中达成的唯一共识,即在对等原则下,原则同意对岸金融机构来台设立营运据点;目前已有四家中国大陆金融机构排队等着来台,包括招商银行、工银亚洲、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等。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