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集

杨银波:关于重庆九户村民的联名上书

【大纪元7月14日讯】本《联名上书》,由我亲自调查,并以“九户村民”的第一人称语气——“我们”——执笔,由九户村民签名,打印后上书重庆市民政局,并抄送永川市民政局、朱沱镇民政办。本《联名上书》所述“九户村民”,具体是指重庆永川市朱沱镇涨谷村八组未获救济款的九户村民。

事实与理由

事情本身并不复杂。《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曾播出过《风雨中的涨谷村》节目,所调查的事情即在本村民小组。重庆市民政局审时度势,决定解决涨谷村八组村民的迁移居住问题,从而有了“救济款”(这“救济款”三个字是中性的定义)。

涨谷村八组的“地质滑坡险情”的定性是否准确,本应听从专家意见,但事实就在眼前:春雨绵绵之后,夏雨滂沱,去年涨谷村八组的地面又下塌了一截,这是险情事实,需要被正视。因此,目前尚居住在涨谷村八组危险地带的我们九户人,不得不顾及性命和未来生活,所以特别上书而来,为的是早日远离隐患,获得应得救济。

事情的环节却有些复杂。为了解决问题,过去开过很多次会,但每次会议的具体方案和提法都不一样,可谓“一会一变”。有关于“移民拆迁协议书”(村民未签名)的,有关于“贫困补贴”的,等等,最终定下来的方案是“贫困补贴”(虽然这四个字的性质尚存争议):每一户获得一万元救济款,不管户中人口是多是少,均按照户数来计算,总共是31户。但是,这31户若要获得重庆市民政局的31 万救济款,在我们看来,须满足四个条件:

1、获款者须在31户之中,而且一万元的对等单位是户口簿上独立的一户。我们对此没有异议。

2、要获得救济款,必须购买房屋或者新建房屋。

3、若要购买房屋,必须在涨谷村“涨谷坝”农贸市场法人代表荣毅刚处购买;若要新建房屋,只能在政府指定地点建设。

4、若要购买涨谷村“涨谷坝”农贸市场的底层,则必须买两个门面,并从中隔开住。

经统计,31户之中已有22户陆续购买房屋或新建房屋,并已获得22万元救济款。这22户的户主分别是:梁如平、梁如银、何跃芝、税少奎、陈志银、陈志华、陈志祥、罗太芝、罗永碧、罗永华、陈志才、陈志伟、刘少江、梁康明、朱本鱼、朱本胜、朱本庆、朱本书、朱本六、罗太能、罗太恒、朱泽祥。他们获得救济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购买农贸市场房屋的,由政府倒款一万元给法人代表荣毅刚,剩余房款由购房者自付;二是新建房屋的,建房者到政府指定地点拉材料,政府倒款一万元给售出材料者,剩余材料费、建设费等由建房者自付。

为了远离隐患,这22户想尽办法买房、建房,大多数是通过借款、贷款等方式,住进房屋中;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挣血汗钱,家中多是老、弱、病、残、幼;有的虽然获得了救济款,然而到现在也没有经济能力来保证房屋新建成功。他们在涨谷村八组的房屋,有的还健在,有的已破烂,有的已倒塌,有的连最基本的地基也没有了。他们慢慢地搬到“涨谷坝”这个新定居地。这22户的住房问题虽是基本解决,然而他们又如何生存呢?他们的土地大多还在涨谷村八组,路程比原来更远了,下雨时行走更是艰难,做庄稼的交通不方便,据说原来开会时曾说过:“除每户解决一万元之外,还将修建从’涨谷坝’到涨谷八组的公路,便于交通。 ”然而,至今这个说法也没实现,仿佛已没有人再理会这件事。

仍然住在涨谷村八组的我们这九户,情况更是糟糕。很明显,事情至少出现了四个难题:

1、如果既没有经济能力购买房屋,又没有经济能力新建房屋,怎么办?

2、目前“涨谷坝”农贸市场的民居住房已经全部卖光,如果仍不允许在其它地点购买房屋,怎么办?

3、有村民曾获得政府官员建议,“可以购买原涨谷乡人民政府官员的家属房”。问题在于,虽然原涨谷乡政府官员的家属已经离开,目前那些二手房屋已出租,但是这些“官员家属房”的卖价远远高于“涨谷坝”农贸市场房屋的卖价,若要绝买,那么谁能买得起呢?我们九户的问题恰恰是资金的严重不足 ——买不起。

4、事情久拖不决,我们这九户的生存、居住状况是否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了了之呢?我们本应获得同样的一万元/户的救济款,会不会因为我们买不起、买不到政府指定的房屋或建不起新房屋,而烟消云散——泡汤——呢?

我们不止一次地担忧着、恐惧着。我们担心房屋倒塌,我们恐惧滑坡或者其它不可抗拒的天灾,我们恐惧于万一被砸死、砸伤……,这些可是性命攸关的事情啊,开不得玩笑。

我们不止一次地怀疑着,想知道真相。这包括:重庆市民政局究竟拨下来多少款?每户究竟应该获得多少钱?没获得救济款的我们这九户,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政府有必要公开相关账目,向群众张贴公布,使我们知情。

我们不止一次地无奈着,不知道该如何办。我们的文化程度都很低,在这个社会又少有人缘关系,我们担心状况不被政府理会,担心这件事长久如此这般地拖延下去,直到无影无踪。可总得知道个究竟啊,对于已有的权益我们理当维护,因此,我们相当渴求具备公平性的这笔救济款。

我们认为:救济,不能舍本逐末,它的具体目的就是在于关怀百姓、扶助弱势,在于在最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且是如此地及时和公平。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就计划着以较低的价格跟别人买普通房屋来居住,目的是远离涨谷村八组的隐患。就算我们没有经济能力来购买政府指定的房屋,那我们总得搬离涨谷村八组的原住宅地点到别的地方居住啊。公民有居住权,有自由迁徙权,有自由购买房屋的权利,这包括房屋所在的地点、位置、价格等,这些都可以由公民自由决定。

这当中,唯一牵涉到的只是一部分人的户口迁移和户口管理问题,但这是公安机关(派出所)户籍部门的管辖范围,我们可以在遇到户口迁移问题时,求助于公安机关户籍部门。说一千,道一万,我们必须搬离涨谷村八组原住宅地点,必须找一个新居,这就需要这笔公平性的救济款。

请求事项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提出三项请求,请予支持和行动:

1、请求获准:九户人,每户均享受与已获得救济款的其余22户相同的救济待遇:一万元/户。

2、请求获准:九户人买房、建房的具体地点,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由九户人相对自由地选择。

3、请求行动:请政府(主要是指地方政府:朱沱镇人民政府)迅速召集九户人的户主(户主外出务工的,由户主的近亲属[家人]代理),平均分发救济款:一万元/ 户。具体办法是:户主(或代理近亲属)凭户口簿领取,具体领取地点可以是镇政府(比如财政部门),也可以是涨谷村“涨谷坝”陈绍林的茶馆(便于村民行走,且村民常在茶馆中休息),获款人(即领取人)必须当场签名、按手印或盖私章,视为“确认”。

附:涨谷村八组未获救济款的九户村民名单及简要情况(每户第一人系户主)

1、刘启云、袁家会。目前住房:三间草房。刘启云,32岁,在成都做砖;袁家会,72岁,患有膝关节炎、耳半聋。无电话。

2、刘启华、王华芬、刘静池。目前住房:两间草房,有倒塌危险。刘静池年仅六岁。无电话。

3、陈绍林、何忠英、陈志安、梁修玉、陈小金。目前住房:7间瓦房。陈绍林患有十二指肠胃炎;何忠英患有头风寒症;陈志安曾从三楼坠下;梁修玉腰痛;陈小金就读于成都西华大学能环系(2007届)。家庭电话:023-49607210。

4、陈绍华、周守琼、陈志荣。目前住房:老住宅是瓦房,现暂住在亲属处。陈绍华,71岁,耳半聋、头昏,曾多次昏倒,腿脚无力,手发痛,连脱衣服都脱不下来;周守琼,患有心脏病症,脸肿,头肿,并有膝关节炎;陈志荣,务农。家庭电话:023-49607050。

5、税少能、税先友。目前住房:四间瓦房,一间偏房。无电话。

6、凡汝海、刘启英、凡琼。目前住房:五间瓦房。无电话。

7、罗明德、陈志明、罗太雄。目前住房:四间瓦房。陈志明,曾几次突发生命危险;罗太雄,在厦门打工已有13年,13年内从未回家。无电话。

8、叶昌毕、陈志琼、陈晓兰。目前住房:三间瓦房。无电话。

9、陈志林,57岁的孤寡老人。目前住房:两间草房。无电话。原先,政府与荣毅刚商议,让陈志林住进农贸市场的两间十多平米的房屋中,由政府付一万元的救济款作为购房款。陈志林于是住了进去,灶打了,床搬了,准备做点小吃来卖。然而,后来荣毅刚并未收到政府的一万元倒款,因此陈志林的“新居”被锁上房门,只好回到涨谷村八组的两间草房中,并居住至今。生活一直很艰难。

注:原涨谷村七组、八组、九组,经行政区域改革后,现已合并为一个村民小组。现任组长:王光六;现任村委会主任:罗永林;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杨永鸿。

(大纪元首发,转载请注明岀处)(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