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银波:电视剧里面的中国状况

杨银波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月9日讯】在我们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里,如果只看得见表面的平静和荡动的瞬间,那就错了。事实上,在危机四伏的周围,总是活跃着那些贪婪的、狡诈的、阴狠的、毒辣的幽灵一般的灵魂,他们可能是高权位、高名位、高智商的体面人物,也可能是向来默默无闻、忍辱负重的一般民众。

就在今早起床的一刹那,一个举报电话在我家中响起。举报人是一位朴素的农村妇女,其所述事实是:她和丈夫外出打工,市政府对包括她家在内的几十户险情地带的人予以救济,每户10,000元。她家中无人,只有远亲为她看守房屋。这位远亲趁此机会,索要她的身份证,并领取10,000元救济款据为己有。她回来后与这位远亲多次交涉无果,反而遭到远亲的咒骂、耍狂、耍霸、耍泼,非要强占这10,000元。一件平凡事,竟拖了两年时间未予决断。10,000元对于这些贫穷者而言,绝不是个小数目,已够得上起诉刑民两责的了。大家都是贫苦者,但一旦好果子来了,就要非法强占、六亲不认。这种问题,在中国广袤农村并非鲜见。这就是我所说的那些“幽灵一般的灵魂”。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用意去关注、去积累、去解构,但即使是只为自己一个人活的平凡人,也能时不时地感受到这样一种危险的社会氛围,到最后更成为对社会的基本态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哲学思维从古沿袭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更成为某些教育、宣传、驯化工程当中的一部分。有个媒介能够给我们同样的时代写照,它们来自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以艺术、演绎等方式,向我们展示着当今的社会状态,这就是充满尖锐矛盾的写实性电视剧。

在那五光十色的电视荧屏上,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了腐败,看到了武力,看到了贪欲,看到了控制,等等。越深入下去,就越感到这样的状态恰恰如同我们“正在”生活的这个状态。我关注着那些法治剧,在正义与邪恶之间,在白道与黑道之间,在喜剧与悲剧之间,在幸福与凄凉之间,在有序与无序之间,我感受着另一种真实,并总以批判的眼光观看着这些可能让我们永远信以为真的“内幕”。下面,我们就开始吧,我点到为止。

其一、《公安局长》,导演:张国庆。这是一部在公安体制内获得认可的少见的佳作。一般的员警电视剧,总是处于“学员警”的地步,在许多细节方面非常幼稚。由于大量感情戏的加入,更使之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而这部电视剧的可信之处在于:

第一、毫不掩饰纷繁复杂的无序社会状态,包括前任腐败官员的丑陋行径,一盘散沙、一团靡烂的员警队伍,可谓一应俱全;

第二、公安局长李西东的硬汉色彩,有着共产党特有的霸气、强硬、辣手,从“稳定”的角度说,他做到了恢复社会有序的努力,并且在与黑社会组织的较量中,具备了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征服欲;

第三、由实力派演员柳云龙饰演的黑社会老大,具有更为深层的复杂性,他具有相当的文化功底和商人气魄,对于中国政治结构和经济规律了若指掌,对于政府运作、官员矛盾、世态民情颇有把握,并以大学客座教授的资质和著名慈善人物的光环,掩饰着自己不为人知的黑社会领导事实。其人物形象之丰满,已经将过去的“黑白分明”全部打破。

即使站在共产党的角度来看,这部电视剧也称得上异数,它让更多人了解到统治者自身的内部权力斗争,了解到统治者自身的腐败问题,更了解到犯罪者值得同情乃至钦佩的某些特点。我喜欢这部风格硬朗、绝不啰嗦的电视剧,作为正剧,它改变了过去那种只是“制造党模”的路数,并将真正的矛盾所在,致力于一个足够复杂深刻的社会本身。

其二、《公安局长》(第二部),导演:金韬。拍摄背景在中国东北,那里的人民没有那么多话,但内心的“糙劲”却不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公安局长黎剑不再是硬汉色彩,而是儒雅的文质彬彬者。

这里面,同样有为黑社会充当保护伞的公安局副局长、市政府副市长,至于为什么都是“副”,这可以说是导演有意的安排和妥协。此剧节奏感差,但情节安排却非常戏剧化,矛盾也涉及得比较多。诸如:黑社会之间充满争斗,公安局内部充满争斗,黑社会行事诡秘、荒诞但颇有内部规则,公安局领导与政府领导存在矛盾,等等。

这位公安局长,面临着与民众、领导、部属、家庭、对立面等多重复杂矛盾。最后,其妻徐蕾在歹徒报复中牺牲,这一点更加重了公安局长的悲壮色彩。公安局长的整个形象无疑是丰满起来了,并从中暴露出内与外的诸多问题所在。打黑,意味着敌我之争,是职业要求;反腐,意味着政治斗争,非职业要求。在职业层面,没有什么可说的;但在非职业层面,问题就大了。一个既要对外也要对内的公安局长,干起来非常艰难,这一点特别要求对心理变化的展示。正因为此,此剧的最大缺点也就暴露出来了:太软,太柔和,太逃避,不敢大刀阔斧地展示作为政治层面的公安局长,而是多借助文雅的手法来讲述这种一般人不敢碰的冲突。此外,黑社会与保护伞是打掉了,但它们还是会重生,这个“春风吹又生”的种子没有被消灭掉,这是留给我们最大的深思。

其三、《公安局长》(第三部),主演:马跃。这部缉毒打黑电视剧,有很强的好莱坞色彩:第一,贩毒、运毒网路国际化,缉毒网路也趋向国际化;第二,中国地方黑社会风起云涌,此消彼长,各占山头,各领风骚,此种状况只能在过去的香港电影中看到,但今日已经在大陆落地生根,并且发育成熟;第三,公安局副局长胡胜利成为指挥各个黑社会组织的人物,已不是简简单单的“保护伞”的角色。

除了没完没了的感情戏之外,此剧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员警卧底于黑社会组织当小马仔,黑社会卧底于公安局当刑侦支队队长,黑社会组织层次、档次分明,境外毒贩暗渡陈仓,等等。黑社会的具体犯罪手段也趋向多元化:有控制码头,欺行霸市,征收靠岸费、保护费、看场费,成为“地下公安局”、“地下税务局”;有暴力收账,使多名事主致残,成为“第二法庭”;有放高利贷,开地下赌场抽头;最厉害的是,与美国地下毒品市场挂钩,通过大陆、香港、缅甸、越南等地的环节,一环一环地运输毒品。这说明,传统黑社会已经发生锐变,新型犯罪手段和国际犯罪手段已经进入中国。

当前的黑社会,已经真正谈得上“黑”,也谈得上“社会”,民众俨然面对着几个政府、几个法院,饱受其苦。在这个新型游戏规则里,其内部运转神秘莫测、深度隐蔽,对外则是声东击西、偷龙转凤,非一般能量者所能企及。公安局长李佑军为了缉毒打黑,不但身陷类似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黑社会围攻,并且遭到腐败官员与一心照顾“招商投资”者的经济官员的政治打击,前公安局长更是遭到暗杀。面对如此重大的政治案件、黑社会案件,倘若没有公安厅长的鼎力支持,李佑军绝对被打垮——在对李佑军的展现中,本剧确有一定的神化色彩。但总的来说,这个黑社会的具体演变状态非常重要,这是此剧最大的价值。

其四、《黑洞》,导演:管虎。管虎是我推崇的大陆导演中的第一人,《黑洞》乃其一流佳作。此剧的镜头、光线、音乐、节奏、角度等,成了目前许多影视专业者的参照模本,可以当作教材来直接使用。此剧虽长,但拍摄手法与电影雷同,叙述非常紧凑,情节更是直攻人心。

它所针对的焦点,是黑社会犯罪的集团化、企业化。在天都市的黑社会老大聂明宇身上,外界只看得见他的荣誉、实绩。这样一个高干子弟、学界高材生、青年企业领袖、杰出青年、人大代表,竟然屡屡走私,并且在政治层面玩转股掌,精明、睿智、道貌岸然,但却不择手段。此人彻底绝望于当今世道,并以此行走“狂徒之路”。其能量几乎可以伸到地方任何一个部门,甚至包括看守所、监狱在内。他可以让人绑架刑警队长之子,可以让人将刑警队长重判入狱,可以将海关收买,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对自己人、外边人全部掌控……。

这是一部相当成熟的“成人之争”,由一帮能量巨大的人物彼此构成牵制关系,让犯罪合法化。全剧没有一个人物是多余的,令人真实可信。这部电视剧最大特点,在于写尽各色人马立场变化的同时,着重于人的本性锐变,让人感到刺骨的寒冷。即使是黑社会二把手的张峰,也堪称浪荡江湖的奇才,一个“当代笑面虎”,一个枭雄。员警在此剧中一直被黑社会、政府腐败人物围困、逼迫、逗玩得无力施展,节节败退,就连著名律师的大胆辩护也无法改变正义者锒铛入狱的结局。在这个能量巨大的黑社会控制中,全城乌云密布、血雨腥风,但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平静,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一个案件的深深挖掘,到最后竟然牵连到了一大群政府、企业人士的罪恶,同时这当中代价之大令人震撼,可见腐败之能量与对手之疯狂。

其五、《黑雾》,主演:王志文。此剧乏善可陈,除了王志文饰演的敢言律师及其“我是知识份子,追求民主与自由是我的使命”的魅力之外,其他人的角色都过于僵化、老套。

那种故意在剧情中安排友情、爱情、骨肉情之间相残的设计,反而使这部电视剧流于粗俗浅薄,根本不敢正视社会矛盾,而是注重于人的情感纠葛,把问题削减到去感受人的情感演变、情感对比、情感冲突,而不是去洞察社会问题。这一刻意痕迹,实在与张成功的小说《黑冰》、《黑洞》档次相差甚远,尽管仍然出自同一作家手笔。兄弟之间相互残杀,女人为爱陷入疯狂,幸福家庭分崩离析,这种探讨当代社会的人性裂变、心灵扭曲的题材,尽管也有其价值所在,但此剧所展示出来的的深度太不够水平,可以大量发现处于“演”、“学演”、“边编边演”痕迹的地方,反观现实,具有很多不合理性。

剧中角色从创业到壮大企业的过程中,原始资本积累一旦完成,就开始了疯狂进入政治层面的运作,例如让自己努力具备人大代表身份,为此不断收买上层。如此重要的情节,导演却不敢大张旗鼓地体现,反而只纠缠于这当中产生的情感变化,对于当前中国人大代表的选举状况和执行状况缺乏省思,完全走错了方向。须知,人从资本到权力的道路,不是感情所能替代的。最重要的是,这种制度为之铺设了灰色的空间。然而,导演毫无诚意地统统回避了这一切,非常可惜。此作由此成为失败之作。

这五部电视剧是我随意从家中碟库中挑选出的中国法治剧,水平参差不齐,但都能说明一定的国家状况。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原本非常清晰的问题到今天已经复杂化了,与社会的骤变同步的是人自身的骤变。这种骤变,从每一个案件当中都能得到启发。每当作家、导演、演员将这一切重新展现出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加上了他们浓重的个人色彩。诸位会发现,那种带着审视力量的作品,必定更能震动人心;而不敢审视的作品,必定乏味透顶。

在仔细体会每个角色的同时,反观我们自身的命运,也有着重要的启示。这仿佛不是在看电视剧,而是眼睁睁地看着我们这个国家:有许多人产生了巨大的报复欲,有许多人的精神系统遭到重创丧失平衡,有许多人忍受着眼睛一时半会还看不见的那些压力扑面而来。更重要的是,即使位居高位,所能起的作用、所能进行的改革也重重受阻。这或许有让人同情和钦佩体制内人物的一面,但另一面更为重要,那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在恶化,破坏手段越来越高明,被惩治成本或者概率越来越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良知越来越趋于麻木状态和殆尽状态,而权力资本者的垄断导致了一般人的生存与生活缺乏保障。即使是出于正义站出来的人,也不知不觉地被边缘化,太多的无力者与一群有实力控制的人在一起殊死较量,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令人无限唏嘘。

转自《民主论坛》(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杨银波:我与“杨氏小型图书馆”
杨银波:一种警醒的领悟
杨银波一直努力着
杨银波:《大长今》与“中国怎么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