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要闻

缺乏长远规划 孔子学院未来方向不明

【大纪元10月1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育立法兰克福十三日专电)中国利用全球的中文热和中华文化无远弗届的魅力,过去三年来在世界各地成立了一百四十所的孔子学院。不过由于组织和财务前景不明,连部分孔子学院的院长自己都承认最后可能很难存活。

二零一零年前全球预计成立五百所孔子学院,北京政府推动文化外交的魄力引起世人瞩目。

德国汉学家哈第希在法兰克福书展的“孔子学院的文化攻势”研讨会上表示,中国抓住全球的中国热,将孔子学院视为文化外交的一环,国外合作的大学不仅可从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拿到钱,还可赶上最时髦的中国热,所以孔子学院的成长速度才会这么快。

不过任何文化机构都很难自给自足,非得靠政府补助不可。比起类似的机构如法国的“法兰西学院”和德国的“歌德学院”,孔子学院的预算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

德国杜塞道夫孔子学院院长哈赫堡说,北京歌德学院光一年就有三百万欧元(近新台币一亿四千万元)的预算,反之“汉办”一年只支付每所孔子学院十万美元,而且期限只有三年,以杜塞道夫的孔子学院为例,一开始运作预算就明显不够,没有人知道三年后是否还能存活。

哈赫堡说,德国目前已经有柏林、纽伦堡、杜塞道夫、汉诺威、法兰克福、汉堡、来比锡等七所大学附设的孔子学院,反之大城市例如慕尼黑就没有,而且所有孔子学院都由中国人和外国人共同领导,可见“汉办”相当仰赖各地的人脉,并非有计划在各国大城布局孔子学院。

他认为,现阶段中国等于把钱撒到全世界,当地合作的大学拿到钱后自己办语言班和演讲等课程和活动,但大多不清楚“汉办”到底想要什么,显然缺乏长远的规划和专业的管理。

孔子学院是中国对外文化输出的窗口,也是中国与国际的交流平台。不过近来西方媒体相当关注中国的人权和仿冒问题,关心西藏、台湾和法轮功受压迫的情况,到处充斥负面的报导。孔子学院是否能突破禁忌,讨论这些敏感议题,与当地社会达到真正的交流和互动?

旅居德国的中国资深记者史明表示,正是因为中国在海外的形象太差,所以才想透过孔子学院,与当地的知识份子对话,让他们对中国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进一步改善中国的形象,展现所谓的“软实力”。

不过他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国家领导人连自己都搞不清楚国家的大方向,常常自我矛盾,每三个月就修改一次口号,对内部的对立也视而不见。而且中国的现代化是对美国的全面模仿,中国本身的生活方式还禁不起现代化的考验。

因此史明相信,只要这种情况没变,而且继续排除讨论敏感的西藏、人权等议题的可能性,中国就很难透过孔子学院与当地的社会交流,将来的发展势必遇到瓶颈,失去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