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宫殿陵寝

【中国城市发展史】魏晋时期(一)

【大纪元11月18日讯】神州大地自东汉末进入分裂,到隋朝再度统一天下,前后约360年,中间除了西晋曾有过半世纪短暂的统一中国外,此时的神州基本上处于纷乱的局势。在政治上是群雄割据;在民族上此时是汉族的大迁移与胡汉各民族容合的时期;在信仰上,佛教在此时迅速传播、佛教建筑成为中土建筑的另一文化象征;在文化方面,文学和书法开始作为一种独立于实用形式外的表达方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由于社会纷乱不已,商业无法得到发展、城市建设也因动辄战争而屡遭破坏,虽然有少数城市由于成为一国之都而被善加营建,但其下场往往是国破城亡。城市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消失,仿佛成为中国古城的宿命。

三国时期

东汉末进入魏蜀吴三国时期,诸葛亮未出茅卢而知天下三分之势,三国演义时期在中国人心中,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时期。人们从鲜明的角色演绎中感受到了什么是“义”、“谋略”,还有修炼人对世事和自然的洞悉力等等。

邺城

三国以曹魏的势力最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中土的北方,在邺建立都城(今河北临漳附近)。邺城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2400公尺、南北1700公尺,由一条东西大街将全城分成二部分不同功能的区域,北边是宫城区与贵族居住区,南边是居民区和市场,官署则沿着南北中轴线设立。汉朝以前的城市并未将官署与民居用地作功能区隔,以致官民建筑混杂,造成使用上的相互干扰,邺城是第一座明确区分住宅与官府的城市。

邺城的宫城位于全城的西北方,占全城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宫殿按照“前朝后寝”的规矩建造,大殿在宫城正中,是举行大典之地,左右有东西堂和钟楼鼓楼。在宫城里的西北角兴建三台“铜雀”、“金凤”、“冰井”,三台皆高十丈,各有房百二十到四十间,相互之间有阁道连接。曹操做高台的目地除了观赏风景以外,用来作为军事上的瞭望与守卫是很主要的一个用途,台基内部除了冰井台是储冰室外,据说其余二台里储藏的是兵器。

邺城的设计成为中国城市的新形式,其明确的功能分区、中轴对称、宫城外郭城的区分,对后来隋唐的城市设计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曹魏之后,许多北方小国也曾定都邺城,可惜现在除了三台尚存遗址外,邺城其余地方都被漳水冲毁。

洛阳

曹魏后来以邺城为蓝图,重新营建洛阳,使之成为曹魏首都。与东汉的南北二宫并立的情况不同,曹魏只重建了北宫,通向北宫的南北中轴线上则依“左祖右稷”设置祖庙、社稷坛及其它官署。宫城位于全城北边正中,在宫城的西北角,也同样有三座高台矗立其中。后来在北方出现的十六国中,多数国家在设计本国都城时,通常是以洛阳为范本。

吴都建业(建康)在刚开始只有一座将军府,后来以此为基础加盖宫殿,并围之以宫墙。基本上宫殿与官署位于城的北方,居民则散居于南方。蜀汉的首都成都在汉朝以织锦业名于当世,是汉朝六大城市之一。蜀汉利用旧有的城市基础,并未多加营建,在都城建设方面的记载也甚为稀少。──转自《正见网》,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