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医学系公费生 98年停招

【大纪元3月5日讯】三十年公费政策将走入历史

〔自由时报记者胡清晖、校园记者张肇烜/台北报导〕卫生署已决定二年后全面停止招收医学系公费生,让这项实施超过三十年的政策走入历史!然而,此举引发质疑,认为在高学费政策下,可能影响家境清寒学生的就读权益,尤其是私校医学系每学期学费高达七万多元,若全靠助学贷款,还没毕业就要负债百万。

六千名公费生仅一%续留

卫生署从六十四年起实施医学系公费生制度,历年来已培育超过六千名公费医师,目前有台大、阳明、北医、高医、慈济、中国医学大学、中山医学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医学系有招生公费生,每年录取一百多名,整体而言,自费生、公费生的比率约为十比一。

这些公费生不用缴学费,每年还有宿舍、保险、书籍的补助,但毕业后必须分发至署立医院、退辅会系统接受训练,并下乡服务六年,或是依卫生署规划选择特殊科别。

目前卫生署已决定逐年减招四十名公费生,至九十八年停招。卫生署医事处处长薛瑞元分析,政府历年来培养六千多名公费生,绝大多数在服务期满后就离开,续留者只有一%,近年来,随着台湾医疗的进步,偏远地区医疗已可由署立医院、邻近较大的医院支援,并增加山地离岛的养成公费生的名额,整体评估对医师人力的冲击有限。

中山医学大学医学人文及社会学院院长戴正德指出,近年来,台湾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加上助学贷款普及,公费制度的存废确实可以讨论。

清寒生读私校得举债百万

另外,从近三年的医学系最低录取分数来看,以往“公立学校自费分数高,私立学校公费分数高”的现象已出现改变,到了去年,不管公私立医学系,只有中山医学大学公费还高过自费,其他公费的分数皆低于自费。

尽管如此,部分卫生署官员、医学院师生忧心地说,台湾高学费政策导向,将影响家境清寒学生的就读权益,况且,私校医学系每学期学费就要七万多元,即使办助学贷款,一毕业就得负债百万,这还不包括其他费用,很有可能未来当医生会较采取营利取向。

学者忧影响弱势受教权

前台大医学院院长、现任台大内科教授谢博生强调,公费生制度确实需要检讨,但是停招不是唯一办法,尤其是目前医学教育已有功利的个人主义色彩,若取消公费生,未来可能影响弱势族群的受教权。



王新玮(医学系公费生):读了几年下来,发现公费生很不错,不仅免学费,每半年还有补助,家庭经济负担减轻不少。只是听学长、学姊说,以后选科时,可能会有限制,这是比较美中不足的地方。// 自由时报


蔡志奇(医学系公费生):我赞成废除公费制度,我升大学填志愿时,是照分数填,但是进来之后有一点后悔,担心以后发展受到限制。曾经听其他公费生表示,他们甚至还有重考的想法。// 自由时报

——————————————————————————–

拉近城乡医疗差距 具时代意义



杨乐滨看诊仔细不马虎而获得病患信赖,让他开在春日乡的诊所,几乎天天挂满病号。// 自由时报

杨乐滨看诊仔细不马虎而获得病患信赖,让他开在春日乡的诊所,几乎天天挂满病号。(记者郭芳绮摄)

〔记者胡清晖/台北报导〕对于卫生署决定将停止招生医学系公费生,多位曾是公费生的卫生署官员、医师均表示可惜,强调公费生在台湾早期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确有时代意义,而且公费制度有助培养多元医学人才。

公费生制度曾为国家培育出不少人才,例如前卫生署副署长张鸿仁、现任卫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长郭旭崧、国际合作处处长张武修、健保局副总经理李丞华、署立台中医院院长徐永年等人。

张武修表示,公费生下乡服务,确有时代意义,若城乡医疗资源差距过大,健保在台湾根本不可能成功。他也认为,若全部采取自费,会淘汰一些有潜力、但经济情况较不好的学生。

另外,也有一些公费生选择留在偏远地区服务,例如原本老家住在彰化的杨乐滨,毕业后前往高雄长庚医院受训,升到主治医师后,前往屏东县春日乡开诊所,八年来与家人分隔两地。他表示,当地的老人、小孩多,很高兴能帮这些较弱势的居民服务,但最大的遗憾就是“和家人相处时间少,错过小孩子的成长”。

然而,历年来公费生衍生的争议也不少,除了经常有公费生质疑分发不公,还有不少公费生在毕业后不愿下乡,要求赔钱换证书。

前年十月,公费生分发制度出现变革,多数公费生不满要前往署立医院(几乎都是乙级区域教学医院、非教学地区医院)接受训练,还限制少数科别,引发强烈反弹,穿白袍前往立法院抗议,找立委召开记者会,批评“公费生不是卫生署的禁脔”。

——————————————————————————–

山地离岛养成名额将增加

〔记者胡清晖/台北报导〕卫生署停招公费生后,将增加山地离岛的养成公费生名额。卫生署护理暨健康照护处山地离岛科科长罗文敏指出,针对三十个山地乡、十八个离岛乡招考的养成公费生,历年来有超过七成返乡持续服务,而且已有十位得到医疗奉献奖。

卫生署每年举办特考,针对山地、离岛的缺额,培育医师、护理人员、复建师等,对象是原住民、户籍在金马的高中毕业生。上述人员毕业后,必须接受分发指派,三年受训,七年返乡服务。

在得到医疗奉献奖的养成公费生中,有马祖第一位学医的杨绥生,返乡后担任马祖北竿卫生所主任、国大代表;担任连江县卫生局长的刘增应,返乡服务已超过二十年;以及常年在南投山间跋涉巡诊的仁爱乡卫生所主任姜仁智。

此外,台东阿美族的蔡爵任,曾参与新加坡航空空难、九二一地震的救援工作,五年前回到东部,并担任花莲丰滨原住民分院医疗科主任,负责花东数百公里海岸线的医疗工作,并提升丰滨分院的急诊能力,曾获得卫生署表扬。

95年录取率不到一成

目前与卫生署合作养成公费生培育的学校,包括北医、高医、慈济、元培等,每年差不多录取十多位医护人员。但卫生署强调,养成公费生绝非考取医学系的特权管道,以九十五年为例,录取率还不到一成。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