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国倾销下的台湾传统产–薪传篇

传统文化产业萧条 正视薪传危机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2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许雅静台北二十九日电)“现在雕刻这个区块不好经营,看不到未来,就算有人要来学,我也不敢教,这样会害了别人!”十多年前从台北到三义闯天下的雕刻师傅林进昌,一语道尽木雕产业的萧条。

他悲观地认为,长此以往,这项传统技艺终究会断。

三义木雕远近驰名,这几年和其他传统产业一样,受到中国货低价倾销,生意一落千丈。“三义鸭箱宝”老板娘李屘说,鼎盛时期,全台有一百家的木头鸭子店,现在全台只剩她这一家。

产业没落,木雕师傅们为了生计,有的只好兼差,等着不稳定的零星订单;有些舍弃老本行,转行当警卫;有人到工厂做工;还有人全台奔波帮人挖芋头,论袋计酬。一双双具备本土文化技艺的巧手,埋没在田埂和一间间四四方方的警卫室里。

李屘曾经为找不到木雕师傅苦恼不已,透过介绍,才在南部找到没工作的雕刻布袋戏偶师傅来做鸭子,但刻人像和刻动物还是不同,作品被退了三次后,负责转型辅导的人员还质疑她,这真的是开了三十年的老工厂吗?

木雕师傅大多逾知天命之年,四十岁的林进昌是少数的年轻师傅,刻神像出身的他,五年前小孩出生,迫于经济压力,开始兼作民宿。

他感叹,比他年轻的师傅几乎没有了,现在台湾庙宇的神像都是到中国订做、来台组装,台湾负责组装的工匠,地位还比雕刻师傅高。

玻璃产业的状况和木雕大同小异,都面临人才流失的危机,甚至还有人才外流的问题,不少厂商带着台湾师傅到中国打天下。

刚卸任的竹堑玻璃协会理事长黄宝雪说,幸好这几年,慢慢看到一些师傅回来了,希望这些师傅和大家一起好好奋斗下去。

“烧玻璃得忍受摄氏一千度以上的高温火炬,很多人受不了、收入不稳定,人才已断层”,黄宝雪看到传承的问题,曾请学校直接为国中生开班授课,但几年过去了,还没看到学生回到这产业,“我真的很遗憾。”

旅居美国二十几年的知名陶艺家刘峰雄也疾呼,因应人才断层的问题刻不容缓,这两、三年一定要做。

刘峰雄打算在结束美国工作后,回台找块地,结合工业界和艺文界支援,打造一所纯粹艺术训练的学府,从做模、捏陶、上釉、设计样样都学,一套完整的课程,由师傅带领,一步步传承下去。

文化工作者意识到产业存活和薪火相传问题,默默地为延续香火努力,黄宝雪就是不忍见到二十几年来的心血无人承继,在不给小孩经济压力的前提下,成功游说儿子踏入玻璃的世界。

在经济发展挂帅的趋势下,文化产业经常被忽略,但政府对于经济发展不应只停留于数字竞逐,也应有更深的文化考量,面对大环境不利的现实下,业者对于文化技艺的传承,经常心有余力不足,政府这时候总被寄予厚望。

国立台湾工艺研究所所长林正仪说,五年来政府推动文化产业的经费约新台币三、四亿元,未来四年,预计将再投入二十亿元,扶植传统工艺产业,透过设立育成中心辅导业者,将是重点工作。

不过,在培训人才和符合市场需求上,确实有两难,林正仪说,训练再多的人才,市场没有需求,还是无法生存下来。面对传产文化的危机,除致力于薪传,政府还得费思量,如何辅导让文化产业在保留原有文化的精神下,求新求变,开创更广的道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