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童文薰: 论《纵囚论》

【大纪元7月17日讯】我刚当律师不久,遇到一位高龄七十多岁的退休法官。他问我,为什么法律系毕业后不选择法官或检察官而选择律师这一行。我回答,天生性格不喜受拘束,律师的工作比法官自由,可以自己选择案件。再者,我爷爷去世之前交待过,子子孙孙不得当法官。我选择律师这一行已经是游走在祖训的边缘了。

  这位老法官点点头说,断狱必须谨慎,不然因果业力极大。接着他告诉我他自己的一个亲身经验。有一回,他接了一个案子,一个年轻人因为细故,一时激动错手杀了三条人命。老法官无论怎么看这个案情,依律都得判死刑。但是这个年轻人,长相极好,相貌堂堂,谈吐也极有礼貌(大概像《红楼梦》里贾宝玉那般的人物吧!)。老法官便起了一念,想要找一找有没有方法可以免他一死,再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

  但是连续三天,他每次打开此案的卷宗,就有三只蚂蚁,爬到文件上,趴在上头不走。他打开窗户,把蚂蚁拍落在花圃里。如此重复发生,每次都是三只蚂蚁,不多不少,连续三天。在古代,人民有“蚁民”之称,老法官认为这是一种征兆。到了第三天,他叹了口气,最后还是判了这个年轻人死刑。

  他告诉我的这段故事,让我想到以前读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说他父亲欧阳观当官断狱时,常常半夜了还在研究案情,而且经常掩卷叹息。欧阳修的母亲问欧阳观,为何叹息?欧阳观说:“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欧阳修的母亲又问:“生可求乎?”欧阳观说:“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意思是说,对于死刑犯,我必再三研究是否让他有活命的机会,如果找不到生路,至少被判死罪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如果我不尽力,那死刑犯就会有很大的怨恨难解。虽然我总是努力寻求让死刑犯能活下去的生路,还是可能因为疏漏而判他死罪,但世人却常常只要求让他们快点死。

  所以这位老法官的断狱哲学与欧阳观相同。不过从欧阳修的另一篇文章《纵囚论》,却看出欧阳修其实_不深肖其父。

  《纵囚论》主旨在评论唐太宗六年,将死刑犯三百余人放回家去,约定一个日期要求他们回来接受死刑执行(秋决)。结果到了约定日期之前,全部的死刑犯,一个也没少,提前回来就死。最后唐太宗以这些死囚讲信义,就赦其死罪。

  欧阳修认为,这叫做“上下交相贼”,意思是说死刑犯们猜到了唐太宗的用意,回来一定可以得到特赦,所以一个被判死刑的小人,才会做到一个高尚的君子都做不到的义行──信守承诺引颈就戮。不仅如此,欧阳修还将唐太宗说成是个沽名钓誉之辈。他的理由是,唐太宗登基六年了,监狱里还有三百多个死刑犯,可见民风_不纯善,既然如此,唐太宗又怎么可能在一夕之间,使人心归善,讲究信义呢?

  接着欧阳修又推崇尧舜三王之治,说他们本于人情,不干标新立异或逆情干誉的事。

  话是没错,如果摆在现代,不要说死刑犯了,一般刑事犯把他放回家去,大概十之八九不会回来投狱。按照欧阳修的意见,显然在宋朝时也是如此,否则他就不会认为这些死囚愿意回笼,是违背人性的事,是连君子都做不到的事。

  但是欧阳修其实犯了几个毛病,第一个就是以己度人的毛病,第二个就是忘记了天子有教化四方、为后代留下典范的责任。唐太宗纵囚,和死囚们说定了时间,要死囚们自己回来,回来当然就是依照既定的结果砍头。没有人会说,因为有机会不被砍头,所以我回去撞撞大运。那头砍了可接不回去,撞不得大运的,逃走才是最保险的选择。最后这些人竟然全在约定期限前回来了,可见得还有一丝良知未泯,唐太宗再给他们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不正可以教化人心吗!

  尧舜三王之时,民风固然淳厚,治理天下本于人情是对的,但若民风人情已不符圣王之道,当然就不能根据人情去治天下,因为那个“人情”就是要被治理归正的对象。所以尧舜三王之时的人情与盛唐不同,盛唐的人情又与欧阳修所处的宋朝完全不同。欧阳修忽略了这些因素,却来议论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当然就会失焦。

  再者,一个天子已广有四方,又何需沽名钓誉?三百多个囚犯,杀与不杀,对社会的教化有何差别?人心的好与坏,人人都得问自己,而不是问皇帝或问总统。但欧阳修既然认为唐太宗登基六年了,人心没有变好,那么杀了三百个死囚,社会还是一样糟,人心还是一样顽固,杀与不杀就没啥差别了。充其量就是报复,出一口气。但如果不杀这三百个死囚,却能够在一夕之间,让人民了解讲究信义的重要,那这事做得就太值得了。

  唐太宗纵囚到今天,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还记得这个历史事件,从现代的广告学来看,这是个超长效的“信义与法律”文教广告。现代的广告在各种媒体强力放送下,有哪一个广告的寿命能超过二年、三年的?如今唐代那三百个死囚哪儿去了?早就灰飞烟灭了。但纵囚案留在历史上却已快要一千四百年。

  历史上的每个重大事件,都有其深远的意义。所谓狗屠之辈多仗义,人人都有良知善念,一个道貌岸然的君子或知名的人物,未必比一个市井小民更讲信义。现在学法律的人,讲到特赦都不能不知道唐代的这个案例。这就是唐太宗纵囚,给人们留下的深刻教训。

转自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