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术

yellowcow:教育官僚 vs 民粹政客

【大纪元7月7日讯】“教院风波”导致了罗范椒芬下台,环顾四周,人们就是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原因不是人们“凉薄”,而是事件与大家所关心的教育质素完全无关。花了三千万元公帑的聆讯,原来只是为了查证教育高官有否说过“炒人”、说话是否“得体”,市民就是不明白究竟对教育会有何益处。事件会如“教育界精英”所说般,令“学术自由如临深渊”吗?不须给我三千万,我也可以对你说“不会”。差不多的说话,花了大家三千万的“教院风波”调查委员会,说得无疑是比我“得体”;他们在报告中说︰“香港的学术自由并没有受到负面的影响”。

罗太的官僚作风,习惯了不留余地,“用一种看似恐吓和报复的态度”对待下属,结果被委员会指为“有违公众预期高级公务员在行为得体方面应达到的标准”。老实说,在商业竞争的社会里,重组合并每天也在发生,办公室政治更是无日无之,许多上司今天可能会“得体地”和你有商有量,明天却会把你列入裁员名单,对一般打工仔而言,表面上的说话得不得体,根本毫不重要。

整场风波唯一有意义的,就是再一次展示给我们看︰官僚以僵化的干预去改革同样僵化的教育体制,如何会把事情越搅越糟。所谓“教院风波”其实只是政府的教育改革,与以教协为首的教师利益集团之间一连串冲突的其中一幕。在聆讯中,罗太亦不忘嘲讽教协只是一个“工会”,并非“专业组织”,可见她对教协仍耿耿于怀。

诚如罗太所言,教协没错是一个工会,但同时亦是全港最有组织、在传媒最有影响力的工会,主席张文光更是发动煽情民粹舆论的高手,这点罗太却从未认真评估过。一年多前有两名教师自杀,张文光认定是和“教改”带来的工作压力有关。其实任何人都看出这是缺乏事实根据,近年香港每年都有约一千人自杀,比率是十万人中约有十五人自杀,教师的自杀比率并不高于此数。但罗太不列出具体数据,却说出“很多学校做教改,为什么只有两位教师自杀?”,如同打出一只好牌让张文光“食住上”。

事实上,一个缺乏竞争的教育市场,再多的行政干预不但徒劳无功,更会令政府和教师的争拗没完没了。教师行业是值得尊敬 (他们直接影响我们子女的命运,能不“尊敬”他们吗?),但教师说到底也是“为两餐”,政府以行政手段“提升”教育质素,其实就是不断向教师“施压”,教师受不了“压力”,必然会钻尽空子进行反扑。

香港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整体教学质素不济。要提高水平就要引入竞争。可是,香港的中央集权式教育制度,最缺乏的就是竞争。没有竞争,又要提升教学质素,政府于是进一步加大干预力度,例如增加对教师的教育专业文凭要求。这些行政措施成效如何,大家心中有数。一个老师教得好不好,和他取得多少张“专业文凭”,往往是毫无关系,更重要的是他能否洞识学生的资质,因材施教,而这种能耐却不是专业文凭或基准试可以测定。

更荒谬的是,像罗太般的官僚一方面指教师的工会不是“专业”,另一方面政府对教师行业却不断提高如专业文凭等“专业”要求,某程度上令行业的竞争更少,因其他行业有意转职做教师的大学学位人才,由于没有专业文凭,入职或晋升受限制,入行的意欲自然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在职教师则要花更多时间在专业文凭或基准试之上,增加了“工作压力”,亦增加了他们转职的机会成本,令行内的保护主义情绪更盛,结果往往是反对任何可能令他们丢掉饭碗的“教改”建议。政府与教师你打我、我打你,其实就是干预主义所导致恶性循环的死局。

要解开这个死局,你想得出有比学券制更有效的方法吗?把政府的资助转化为“学券”,家长可以凭券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校,透过市场力量淘汰不济的学校和教师,政府可以抽身而出。若然“教育界精英”继续拒绝引入类似的市场机制,像罗太般的官僚和张文光般的政客,只会没完没了地鬼打鬼,继续玩其“得体”的内斗游戏,当中赔上的注码,却是由我们及我们的子女支付。

--原载︰《Yellowcow Blog – 踢爆香港传媒》,2007-06-27

http://hkmediabuster.blogspot.co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