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晴:为纸包子新闻的訾记者辩护

江海晴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8月4日讯】是真包子假新闻,还是假包子真新闻?北京电视台《透明度》的“纸包子”新闻事件现如今依然令大众雾里看花,难辨真伪。作为一名有过多年在大陆北京电视媒体从业经验的业内人士,我不禁要为“假包子”新闻的訾记者辩护几句。个人从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直辖市级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制度推测,北京电视台“纸包子”节目记者个人制假的可能性很小。
  
在大陆的电视台尤其是首都媒体,曝光类新闻类节目从选题申报到节目制作播出,要经过层层关口,时间之长,程序之严,令有制假意图的记者,首先面临心理上的压力就非同一般。一个记者,尤其是新闻专题部门的记者,在拍摄节目之前,首先要进行选题申报,一般要通过小组组长、栏目总编的审查通过后,方可拍摄。有的栏目甚至要把节目的大概形成稿件审查通过后才开始拍摄。节目制作出来后,同样要通过小组长把关、栏目主编审看、栏目制片人审看、电视台专门审片组审看通过后才能够播放。也就是说对于曝光性选题,从选题之初到台审片组审看的最后一刻,结果没有出来之前,记者没有把握这个节目能够见到观众。毫无疑问,假新闻出问题的风险远远大于真实新闻,它胎死腹中的可能性也远远达大于真实新闻。同时,根据大陆电视传媒行业用工中,通常有台正式工、台聘用人员、节目组聘用合同工等层次,无论在资历还是福利方面,节目组聘用的合同工都处于最弱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若要制造假新闻,心理压力又大于其他类工作人员。
  
从大陆电视台的片酬制度上来说。如果不是台里或者节目组已定好的选题,即非做不可的选题,节目被“枪毙”了,通常记者是拿不到一分钱补偿的,可谓血本无归。诚然,收视率是节目评估的一个指标,对记者个人收入有一定影响,但收视率只是决定记者收入的一个客观指标而已,节目的最终等级还要靠一系列主观评分。并且即使财大气粗的中央台,一期十来分钟的专题片,最高等级节目的片酬与最低档的片酬相差也不过两千元左右。这是按照比较慷慨的分钟片酬计算出来的,一般来说,因为片酬本身不高,片酬的差距没有这么大。所以说,收视率带来的收益其实并不似大陆某部门高调宣扬的那么有诱惑力,大到而足以对抗经济上可能血本无归的风险。
  
从曝光性栏目的选题来源来说,记者也没有必要去制造假新闻。从中国大陆全国范围各类栏目选题中,曝光性栏目最不缺选题来源,尤其这类“民生新闻”,光是观众来信来电,数量之多就够栏目组应对不暇的了,不信你就试着打打节目热线,一天中能打进去就算你走运。更兼有其他各种新闻来源。往往对于此类栏目的负责人来说,截流住一大批选题是很重要的工作,而对于记者来说,困难在于在众多线索中挑选合适的选题,而不在于缺乏选题来源。难以想像,记者为什么要放弃众多选题线索而自己臆想新创意,费时费力地收集造假的材料而后制作一个简单的假“民生新闻”。
  
最后一个问题是,制造此类假新闻是否能帮助记者出名从而使记者为了出名而昏了头脑呢?近两年,全国各地电视台曝光性的民生新闻每日都在滚滚而来,从楼市纠纷到市民素质问题,从环境污染到食品造假早就不是什么稀奇的惊世之闻了。对于观众来说,很难记得住哪个题材是哪个记者做的。要成名,多数靠台里的各类评奖。由于大陆中央台和省、直辖市一级的电视台选题管理非常严格,各电视台的业务负责人每周都会收到由中宣部和其他相关部门宣传口下发的各种选题规定。包括哪几类选题近期不能报导,哪类选题应该从哪种角度报导,哪类选题要大报特报。重大题材的出手通常是栏目组群体行动,精心策划,这些往往是各类评奖的候选节目,而记者个人做得像街头包子、馒头这样的选题,在各类曝光性新闻选题中,应当说是属于过了大网筛了一道又过了好几道中网、小网最后筛剩下来的小鱼小虾,也就是说,属于电视台各级把关人心目中“谅它也掀不了多大丁点风浪”的选题。记者本人,若没有后来发生的故事,评奖时,拿着一小“假包子”出手,实恐贻笑于那些手握大题材的重量级选题的同行。我们只能推测或许此类新闻有助于记者出名,但成名希望比较渺茫。
  
当然,以上所述为记者个人制假所面临的系列难题,而在中国大陆,记者奉了上级之令乃至上上级政策造假,那是另外一回事。
  
  (大纪元首发)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假包子事件国际曝光 中共被责造假“假新闻”掩盖
【网海拾贝】中共援俄受制裁是死,不援俄俄被灭迟早也是死
【网海拾贝】谁是中国最大的小偷?
朱镕基曾两次请法轮功学员进入中南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