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寒山 :在南洋反思文革(二)

【大纪元9月15日讯】文革在南洋的影响很广泛。打开新加坡左派报纸《社会主义阵线报》的新年版,头版套红刊登标语口号和是党主席的新年献辞,其中充斥着毛泽东语录和文革词汇,接下来是全文转载中共两报一刊社论,再接着是对国际反帝反修斗争的回顾。然后,重点转向对去年文艺战线形势的评估,这往往是最长的一部分,内容覆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无所不包。

那些非政治性的文学作品,讴歌自然和人性的作品,一概被贴上“黄色文学”和“殖民地文学”或者至少是“无病呻吟”的标签而被批判。即使是那些诚心诚意要为政治服务的革命文人的作品也逃不掉左派批评家的审查,他们会鸡蛋里面挑骨头,把所谓反映“资产阶级人性论”和“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细节找出来猛批一通。有时候这些报刊也会发表被批判者的自我辩护或者同情者的文章,但那和中国的文革一样,往往是下一轮更深入的“批判”的前奏。

左派报纸发表大量文革风格的政治性漫画。例如,有一幅漫画上,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马来西亚总理拉赫曼的两个人头被丑化后被压在革命的枪杆之子下面,文字说明是对当时两个官方口号的嘲弄。这两个官方口号是:“马来西亚共和国万岁!新加坡共和国万岁!”在漫画上,“万岁”的“岁”都变成了粉碎的碎,而且这两句口号在文字上被拆散,东一个字西一个字,表达了“分崩离析”的意思。

新加坡左派也加入了所谓反修斗争,批判苏联修正主义。苏联在60年代初展开了有关经济改革的讨论,主张对个人利益,利润,和市场机制这些被计划体制和指令经济所排斥的问题重新考虑。苏联的这场讨论受到一些东欧国家的支持,但中共却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复辟的标志。

1963年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冶方写了一篇研究报告,主张社会主义经济也要讲利润和效益,结果不但被批判,而且撤职下放。新加坡左派报纸大肆宣传北京已经代替莫斯科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展开了反修宣传。

他们安排了这样一组政治图画表现中共和苏联的区别:在版面的上半部分是两幅中共宣传画,一幅是挂着毛泽东头像的火车头,文字说明是“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另一幅是光芒四射的毛泽东头像下中国人民手握毛选,意思是毛泽东思想是鼓舞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版面的下半部分是两幅苏联政治宣传画,一幅是一个挂着一个巨大的一卢布硬币的火车头,另一幅是一只手高举着同一个一卢布的硬币。

文字说明是这是苏联当局“赤裸裸地宣传有钱能使鬼推磨”和“钱是带动一切的火车头”的反动思想。在很多漫画上,苏联领导人常常被和美国领导人以及其他所谓“各国反动派”的头目放在一起丑化。当时新加坡左派极力阻挠苏联和新加坡发展关系。有一个苏联舞蹈团来新加坡访问,新加坡左派号召抵制,要人民不去买票,不去看演出,并且高呼“苏修舞蹈团滚回去!”

文革在新加坡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在文艺领域。对文革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很大程度上,文革是在文艺领域首先展开的,而前文革时期毛泽东的文艺方针又直接为文革文艺铺平了道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没有超阶级的文艺,文艺要为政治服务,政治性或者党性是衡量文艺作品的唯一标准等等把文艺创作直接置于革命之下。毛泽东的这套理论在南洋左派中影响深远,加上自五四运动以来左翼文学的蔓延,使得文革的文艺路线在新加坡左派文艺中也一时占据了支配地位。

新加坡的左派报纸社会主义阵线报从1966年9月开始举办了《文艺笔谈》,目的在于进一步贯彻毛在《延讲》中的思想。在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之后,新加坡左翼文坛迅速转向极左,用一个研究者的话来说就是“左翼文团,杂志,戏剧团体等纷纷高喊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小说,诗歌,戏剧,文论等纷纷‘变色’,左翼文坛一时间红旗飘飘,枪声卜卜,文革味十足。”1967年年中左派刊物《新青年》发表了系统地确立毛泽东文革文艺路线的长篇文章,题目也带有典型的毛式风格,叫做“当前我国文艺工作的若干问题”,对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明确回答,其中最重要的是:文艺工作者的立场和服务对象,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和左翼文艺的创作手法。

在确立了毛主义文革文艺路线后,新加坡的左翼文坛出现了一个文革潮,创作出大量的歌颂文革和议会外斗争的文艺作品,甚至无视政府的法令,公开号召展开武装斗争,响应和新加坡一峡之隔的马来亚共产党游击队“乡村包围城市”的号召,“突出民族解放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左翼文艺工作者仿效中共的做法,组织了所谓的“文艺轻骑兵”,在乡村郊区搭舞台,搞小规模演出,把革命文艺直接送到群众当中。他们还利用各种群众团体的联欢会,学校的毕业典礼,甚至幼儿园的结业典礼上演文革类型的文艺节目。

在中国样板戏和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影响下,新加坡左翼文工团也创作了三个大型的演出项目:音乐舞蹈史诗《歌唱马来亚》,诗歌造型《抗日之歌》和诗剧《送军粮》,被称为“土产样板戏”。他们还把中国的京剧《红灯记》改编成话剧搬上了舞台。此外他们还自编自演了很多政治讽刺短剧,批判和丑化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政府。

当时新加坡发展工业,吸引外资,为了反映这个所谓社会现实,左派作家创作了大量所谓“工人小说”,这都是一些主题先行的作品,虚构出一个由形象高大的英雄人物领导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的阶级斗争场面。例如,有一本题为《金光道上》的长篇小说这样描写一个名叫清坚的主要英雄人物:“他拿出一本红皮小册子,开亮了台灯,坚持每晚的学习工作。这时,将近午夜了,宿舍外正下着倾盆大雨,寒风不断吹进房里,同房的几位工友已经呼呼入睡了。清坚轻手轻脚,把被窝盖在他们身上… …” 【未完】

--原载:《自由亚洲电台》(RFA),2007-08-23,2007-08-30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