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博览

文艺复兴盛期(5)–达芬奇早年的两幅圣母子

1476 -1480年间,达芬奇画了一系列的圣母子的草图和两幅油画 。油画技法略有不同,但内容相似。其中这幅《康乃馨圣母》构图和空间处理比《拈花圣母》较复杂一些,笔法也较拘谨。然而衣纹丰富而自然的变化,背景壮丽的远山从金色、紫色随大气消失到天空的渐层变化、水晶花瓶和花朵的生动细致以及婴孩皮肤的弹性,都远远摆脱了维洛其奥的画室的风格,成为达芬奇个人无可取代的特征。



《康乃馨圣母》

《拈花圣母》中表现出的人性感染力更是超越了当时的同主题作品。圣母孩童般纯真的笑容和圣婴专注抚弄花朵的神情是如此生动,令人怜爱。

达芬奇花了大量的时间观察人物动态、表情,以捕捉人们微妙的心理和情感。或许在人文主义和自然写实的影响下,达芬奇的圣母子看来人性多于神性。毕竟神降生于人间,也必须经过人间的《情》的浸泡和历练,再从中超脱。如果画家是以人性中至善至真的情操,如慈爱、纯洁,天真等等来诠释神在世间的表现,也是合理且有说服力的。



《拈花圣母》(又名Madonna Benois《班诺瓦圣母》)

和《康乃馨圣母》相较,这幅画更具有达芬奇成熟时期的特征,特别是达芬奇逐渐舍弃坚硬的轮廓线,使人物的外形逐渐溶入背景,纯粹以明暗(Chiaroscuro)来定义物体与空间的关系,同时明暗的渐层过渡十分细腻,可见此时达芬奇已能善用“晕涂法”(Sfumato)的效果。对于人物以外的其它描写也简化许多,省略了不必要的细节,以强化人物主题的重要性。这都是对后世有决定性影响的绘画观念和技法。前述的《康乃馨圣母》画在木板上,而这幅《拈花圣母》是画在画布上的,帆布本身可能也促成了新的明暗画法来制造立体效果。@*

(注1)1478年笔记中写到他正在创作两幅圣母像,可能就是指这2幅作品。

(注2)此画又名《班诺瓦圣母》,是以画作其拥有者班诺瓦家族命名的。以保存状况而言,这幅画有些部分被画的太厚,有些地方色层已经剥落。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