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总理

一代反共领袖:丘吉尔(28)

【大纪元10月16日讯】大选结果与同年年初的上一次大选几乎完全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选民们对现任内阁的肯定和支持。因此内阁在下院通过了一项把上院的否决权降格为推迟权的议案。该议案规定,“在以民众而不是以世袭贵族为基础所组成的一个第二院来代替现存的贵族院”;规定财政案为“公共关系法案”,必须由下院议长加以认证,议长的批准证明书是“完全具有最后决定性的”,不受任何法庭的质询,贵族院也不得加以修正或否决,一经国王批准立即成为法律;规定财政案以外的议案上院可以搁延两年,但如果下院在第三年议会举行期间仍然通过该法案,则只须经国王批准即可成为法律。

1911年夏末,上项议案被上院大幅度修改后退回下院。阿斯奎斯首相认为已经有呈请国王增封新贵族以使上院不能行使否决权的必要了;国王勉强同意了首相的请求。消息传开,保守党贵族们立即分裂为两派,以兰兹道恩勋爵和克尔桑勋爵为首的“修篱派”,主张接受下院的议案以钳制新贵族的册封;而另以霍尔斯伯里伯爵为首的“掘壕派”则试图孤注一掷,迫使国王出面作最后的仲裁。最后,“修篱派”在上院以131票对114票的微弱多数使这项议案得以通过,终于结束了这场持续已久的宪政危机。

在国际关系中,英国此时也面临着一场危机。1911年7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乘坐“豹子号”军舰驶抵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表明了德国不甘于法国和英国在欧洲扩张而亦欲分一杯羹的意向。威廉二世自称为“大西洋的海军统帅”,炫耀德国军队所向无敌,可以随时出击任何对手。他公然表示了对法国和俄国的蔑视;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一半英国血统,他才对英国略示尊重。

这说明英、法、俄与德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已经公开化了。丘吉尔和劳合—乔治密切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并毫不迟疑地作出了强烈的反应。劳合—乔治7月21日在演说中警告德国不要把英国看得“仿佛在这个国际内阁中微不足道”,如果德国人挑起战争,英国定将战斗下去。丘吉尔不仅完全拥护劳合—乔治的观点,并且运用内政大臣的权力迅速行动起来。

他与陆军部联系,说服他们派兵对存储在伦敦地区的火药库里的、海军大炮用的无烟线状火药进行警戒。他频繁拜访外交部和陆军部,与军方高级将领多次接触,花费了大量时间查询帝国防务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以了解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和英国备战工作的现状。他在广泛收集材料和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就一旦德、奥与英、法、俄两方之间爆发战争时将发生的情况拟出一份颇有说服力的备忘录,对将要发生的战事做了令人惊异的大胆预测。

比如,他认为德国人将会在第20天跨过缪斯河,战争形势将在开战40天左右发生转折等等。他还忧心忡忡地提醒首相,海军部没有应付战争的适当计划,对发生任何突发性事变毫无准备,“他们目前几乎都在休假”。他得出了与德国的战争已不可避免的明确结论。他将把对付这一战争作为头等大事,“七年之内,我不会考虑任何其他事情”。

丘吉尔与劳合—乔治的态度令许多人、包括一些德国人大感意外,因为此前他俩在军费问题上是出了名的“主张节俭的人”。德国人甚至因为德国驻英大使麦德尔尼赫伯爵未能看出丘吉尔和劳合—乔治的态度变化而将其召回国。在为麦德尔尼赫伯爵饯行的晚宴上,丘吉尔对伯爵说,德国不应试图与英国进行海战,“如有必要,德国建成一艘军舰,我们将建两艘……,激进派与保守派无论怎样相互指责,但在这个问题上立场是一致的。”

阿斯奎斯将丘吉尔的备忘录印发给帝国防务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即内阁的一些重要大臣和军方高级将领。1911年8月23日,帝国防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听取陆军部和海军部关于战略计划的报告。会议同意了丘吉尔备忘录中关于战争主要将在法德两国陆军之间进行,战争一爆发,英国即向法国派遣远征军的意见。帝国防务委员会议还证实,海军在保证英国远征军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赴欧洲大陆与法国并肩作战这一问题上,没有作任何计划。为此,首相阿斯奎斯决心更换海军大臣麦肯纳。

1911年9月下旬,丘吉尔随首相一起到阿什菲尔德度假,阿斯奎斯邀请丘吉尔接替麦肯纳的海军大臣职务,丘吉尔立即同意了。本来陆军大臣霍尔丹亦有意于海军大臣一职,并试图将自己在陆军部创立作战参谋机构的作法搬到海军部再实践一次,但首相已和丘吉尔打过招呼,加之霍尔丹此前几个月已接受了贵族爵位的册封,这意味着他放弃了下院的席位,因而在与丘吉尔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首相认为:“大臣应该身处下院,海军部尤其不应倾心于照搬陆军部的一套。总的说来,我满意地看到,丘吉尔是合适的人选,况且他本人也愿意去。”事情就算是最后确定了。10月25日,如丘吉尔后来所说的那样,“麦肯纳先生和我以严格形式交换了各自的岗位”。--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