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序书摘

为什么政府 鼓励大家花钱?

景气低迷时期的消费,是由家庭消费支撑

家庭消费为所有经济项目内的最大宗,占了约六成的比例,且相对于景气的起伏,其变动程度较为平稳。其中的原因,便在于进行多少消费是根据消费者口袋内的钱,也就是所得的多寡来决定的。而且,就算短时间之内所得减少,原本的消费水准也很难降低(称为“制轮效果(Ratchet Effect)”),所以在景气低迷时期可以成为支撑的力道,不让消费大幅下滑。造成制轮效果的理由包含消费的习惯化,以及饮食费及水电费皆是维持生活的必须消费。

不过,如果所得减少是属于长期现象,消费还是会被迫跟着减少。观察1990年以来的景气低迷状况,长期消费力不足使得波动变大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消费是如何发生的?

影响消费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所得。但是,这指的是现在的所得吗?又或者是一辈子的所得平均值呢?这两者的差异正是经济学上的重要争议点。重视现在所得的消费者,他的消费行为会被今天口袋里有多少钱所左右。所以如果对所得税进行减税,让消费者多了一笔临时收入,那么消费的量便会增加。这样的消费者被称为“凯因斯型消费者”,是属于按照目前所得来消费的类型,可以被归类为短视近利型的家庭消费。

而另一群消费者所考虑的是一辈子的所得。为了让将来也能维持安定的消费行为,他们会去思考目前最恰当的消费金额是多少。这样的概念称为“生命周期消费假说”。对这些人来说,就算采取减税政策,他们也会认为,将来政府一定会增税来填补如今减税的亏损,为了因应将来的增税,他们会把钱存起来。这样的消费者属于理性型的消费者,会考量将来的所得水准来进行现在的消费,与短视近利型的消费者大不相同。

1990年代前期,日本为了振兴经济而实施了减税之类的经济政策,但效果却并不显着,或许这正说明了忧虑将来的消费者正在逐渐增加。

储蓄在经济上具有什么意义?

储蓄的金额就是消费行为结束后所剩余的金额,所以消费与储蓄的关系可说是一体两面。二战过后,日本的储蓄率与其他先进国家相较之下偏高,这个高储蓄率产生的原因也是经济学上的重要讨论点之一。但是,储蓄率自从在1970年代后期上升到超过20%之后,便开始逐年下降,到了1990年代下降速度更是加快,甚至有人已经大胆预测日本的储蓄率迟早有一天会变成零。

储蓄是经济成长的源头。家庭的储蓄会转变为银行存款之类的金融资产或住宅之类的实体资产,而且储存在银行的钱到了企业的手中之后,又会转变为工厂或机械设备之类的实体资产。换句话说,储蓄如果减少,投资也会减少,将来的生产能力将受到影响。

储蓄的动机是什么?

近年来日本储蓄率下滑的理由,包含长期景气低迷造成消费者不得不动用储蓄及社会步入高龄化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其中高龄化社会造成储蓄减少,是以生命周期消费假说为根基,这个假说认为人们在年轻时候存钱,在年老的时候则会将钱领出来花用。今后高龄化的现象将越来越严重,所以一般认为储蓄率还会持续降低,但是另一方面,却也有人认为储蓄率降低的状况会逐渐消失。

储蓄的动机有很多种。在日本还处于高储蓄率的时代,有些人是因社会保障还不充足,为了因应生病或意外所造成的临时资金需求预先储蓄,有些人是因所得增加的速度高于消费所以储蓄,有些人是为了支付高额房价头期款而储蓄。除此之外,还有些人是因消费者金融机制还不发达,为了解决资金流动性限制的窘境而储蓄,或是为了留遗产给子孙而储蓄等等。◇

摘自《早懂经济,早过好日子》 大是文化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