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首场辩论 学者:未见谢马临场应变能力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2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罗广仁台北二十四日电)2008总统大选公民提问电视辩论今天登场,澄社学者顾忠华认为谢长廷和马英九两位总统候选人因有题库,所以都“有备而来”,表现“四平八稳”,可惜未见到两人“临场应变”能力;东吴大学副教授谢政谕认为两人对关键问题仍实问虚答,未借机会切割政党包袱,无法让人耳目一新。

公共电视、中央通讯社、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联合报、苹果日报共同主办的“2008总统大选公民提问电视辩论”今天在公视举行,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谢长廷、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马英九阐述政见,国、台、客、原住民语都出笼,双方并犀利诘问,在绿卡、特别费、贪腐、市长政绩等议题,言词交锋。

政治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忠华评论指出,这次是第一次以公民提问方式进行总统候选人的政策辩论,但辩论主题分散,候选人回答时间有限,所以都无法充分把政见和看法说清楚。

在辩论会的节奏上,让人感觉未听完候选人完全表达政见,就结束了。顾忠华认为,政策是很难三言两语可说清楚的,所以公民提问的进行程序,为能让更多公民提出问题,而压缩了候选人的答题时间,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顾忠华指出,公民提问,问题多元,虽然可照顾到公民关心的民生、环保、教育等各种层面的议题,但问题分散,反而找不到“焦点”,即使算是“焦点”多,那候选人答问也只能“点”到为止,选民无法深入了解和测试候选人对问题真正的立场和意向。

对于谢长廷和马英九表现,顾忠华认为,因为已有二十题影音提问的题库,所以两人都是“有备而来”,,根据题目配合说明各领域的政见,而在回答公民现场追问时,两人表现也都“四平八稳”,并未看到“临场应变”的能力。

只有在双方交叉诘问时,才出现火药味,稍见两人碰撞的“火花”,但焦点不外乎在贪腐和人格特质等议题。谢长廷还是提出马英九的绿卡问题,批判马英九不诚信,马英九也依旧攻击谢长廷所代表的民进党“执政贪污、不清廉”。顾忠华指出,谢长廷批判马英九双重标准时,显露生气的情绪,马英九则显现尴尬表情,两人相互交锋,擦出一些火花。

顾忠华认为传统奥瑞冈辩论制度,可以让双方论点更清楚,有机会相互提出质疑,让问题讨论更深入。他期待三月九日的两位总统候选人进行传统式的辩论,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东吴政治系副教授谢政谕看完公民提问辩论会后表示,谢长廷因为民进党近年来在施政上所限,所以在辩论会上未能发挥强势且咄咄逼人的辩才,当然,或许这也可能是谢阵营的策略修正。至于马英九,仍不改“稳扎稳打”的战术。

因为是公民提问,而且事先提供题目,所以两位候选人都是根据题库阐述政见,但这也局限了发挥空间。谢政谕认为,在公民现场追问问题部分,虽然谢长廷的临场反应较占优势,但普遍看来谢长廷和马英九对于许多问题,仍旧是采规避和反问方式,实问虚答。

谢政谕认为,做为一个公众人物、政党代表和未来的国家领导人,应有勇气承认和接受政党过去的错误,并可借此机会和政党的包袱做切割和区隔,不应只是为辩论而辩论,而应让选民有前瞻未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公民提问代表的是社会各方面的问题,谢政谕说,这不是在“温室里”就可以想像、解决问题,基层民生、环保和教育的问题是非常复杂和有多种情况,不是狭隘的政党意识形态可以处理、因应,候选人应更谦虚面对多元声音,才能符合人民的期待。

谢政谕认为,总统候选人在辩论时,应思考修正政党意识形态,抛开政党的包衭,展现可以面对过去错误的诚意和胸襟,以及可以解决和改善问题的魄力,这才能争取更多民意的支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