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台物价涨 单身月支出多增2千元 4口之家增5千 

【大纪元6月1日报导】-通膨冲击暨检讨因应专题报导系列之二(中央社记者杨淑闵台北一日电)输入性通膨正冲击台湾!量贩统计发现,常用日用食品、用品价格年涨幅约2成至3成。因此,单身外食族每月基本开销要多出新台币2000余元,家计 4口月增5000余元。消费者应确实比较各家促销价,才能检到便宜、压低开销增幅。

量贩店研究近1年民生物价波动发现,米价涨幅1到1.5成、罐头1到1.5成、饼类干货 1.5成到2成、饮料中的乳制品1.5到2成、卫生纸1到2成、面条及泡面都约2成、奶粉一般款约增2、3成、食用油价格增加逾1倍。

上述这几大类,正是民众天天用、感受最直接的物价商品。

中央社记者实地访问一般外宿上班族月开销情况,A小姐表示,一个人住在北市每月仅日用食品及用品、加上房租,2007年每个月约新台币1万到1万2000元,今(2008)年已涨到1万2000元到1万5000元。

她说,最主要是外食价差波动,每天早餐约50到65元,每餐约比去年早餐多5到10元左右;中餐及晚餐便当费用,基本款今年约75到80元,同等级每一款便当就比去年多出5元以上;现做饮料也多有调价5元。总计1年内每天基本三餐价差就可达50元到100元。

她说,油电双涨,房租也出现调涨价格,单人房月租比去年多出1000元。虽然交通从骑车改为搭乘公车、捷运,但每月也还要多支出500元。

再看4口一家的陈小姐,她说,家中两个国小的孩子,双薪家庭;不含房租的每个月基本食、用品开销,亦不含娱乐,月开销从去年2万5000元增到今年3万元。

陈小姐分析,米一个月约吃掉4kg装2包到3包,另合并面食;卫生纸一周即可用掉6包抽取式;早餐感受颇明显,仅是采买面包,从去年一餐约100元增到120余元;一天菜钱以在传统市场采买为主,晚餐约4、5菜加1汤核算。

她还举例,以她的同事家有婴儿为例,一周就要喝掉一罐900g奶粉,现在价位约600、700元,还不含其他开销;而她的孩子每天也会吃零食,2人一天约100元,比过去多出20、30元,一周鲜奶也喝掉2公升。

量贩业发现,很多精打细算的消费者都有因应之道,每逢物价涨前促销都会抢购一空;再者,日用品如卫生纸多数更换品牌,让开销与去年原用品牌同价;吃的部分,除了买特价品、当季品,主力品牌亦有价差,可维系吃的品质,又可降低涨价带来的开销增幅。

此外,消费者要特别注意的是,原物料价格一波波涨不停,厂商配合通路推出特价品的货量不一定充足,也不见得能全面配合所有通路;因此,在各通路不停推出促销档期当下,消费者必须确实货比三家,收集各家DM 比价,才能真正掌握开跑期限,买到便宜货。

基于促销价多是限量,售罄就没法再补上同样商品销售。是故,尽管每家都印特价标,各家却不同价,价差亦渐渐拉大,以2.4kg奶粉为例,同为主力量贩或超市,价差可达30元之多。

因此,第二个省钱方法,同品牌通路不同门市的特价商品亦不同,看清特价资讯,勿走错门市,否则徒耗车油钱与时间。

最后撇开DM广告,因应各通路愈来愈无法持续取得充足货品推特价,转而在各店内部做特价情况渐渐频繁,(以免印上DM,却无法各店皆售、引发纠纷),多留意店内架上标价,也是平日捡便宜技巧。

不过生鲜部分,兼顾价位与鲜度,最划算的仍是可喊价的传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