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部分油价涨幅全民买单 学者质疑仍失公平 

【大纪元6月1日报导】-通膨冲击与检讨因应专题报导系列之八(中央社记者黄淑芳台北一日电)掀开油价压力锅,一次调价却分两次宣布的处理程序,让新政府“马上”伤痕累累,诚信受损。虽然透过调降油品货物税和中油吸收,让6月油价少涨40%,但国库与中油合计每月短收近新台币30亿元,还是要由全民买单,不但模糊了“以价制量”的节能政策目标,也有失公平正义。

台湾新政府上任,冻涨半年的油价解冻,浮动油价机制恢复运作,原定6月1日宣布、2日凌晨零时起生效的新油价,行政院在5月27日傍晚无预警宣布,28日零时起调涨,让民众措手不及,骂声连连。

上任不到十天的行政院长刘兆玄、经济部长尹启铭先后为此事造成民怨与不便道歉,但也解释决策有其不得不然,政府已尽力设计完整配套,减轻冲击。

刘兆玄在29日的行政院院会慰勉内阁团队,施政不必在意一时的褒贬,最重要的是确定最后能否达到政策目标。

那么,油价调涨的政策目标是什么?

台湾行政院5月22日第一次公布的油电价调整方案,以繁复的设计与配套,压低电价、燃料油、天然气、桶装瓦斯涨幅,但倾向让汽柴油“充分反映”国际变动幅度,意在以价制量,鼓励节能。

到了5月27日行政院宣布拍板的油价调整方案,却决定6月份汽柴油涨幅60%由使用者负担,其余20%由中油吸收,20%由行政院调降油品货物税承担。

换算起来,6月份汽、柴油每公升各调涨3.9元、4.4元,中油和国库合计再吸收每公升2.6元、2.8元的差额。

中油估算,每个月需吸收的金额约为13亿余元;台湾财政部估计,油品货物税每个月将减收16亿元(包含台塑油品货物税);两者合计每个月将近30亿元的短收金额,全都要由国库买单,也就是全民共同承担。

虽然行政院宣示下次(7月份)油价调整将完全回归浮动机制,但降税与中油吸收的这2元多差价将继续贴补下去,最少持续到年底。换算起来,中油和国库这7个月将减收逾200亿元,同样是由全民买单。

透过这样的“多元吸收”,油价涨幅压低了,降低了一般民众的负担,但也大失“以价制量”意义,汽、柴油油品货物税大幅调降19%、35%,更受到经济学者、立委同声批评,质疑失去“使用者付费”公平性。

民进党籍立委李俊毅、林淑芬、赖清德等认为,调降油品货物税,形同补贴在油价冻涨期间扩大外销牟利的台塑石化,与其补贴台塑,何不把这笔钱拿来加码补贴大众运输业?

身为能源主管机关,经济部一向不赞同调降油品货物税,不管是民进党执政时期,或是新上任的国民党政府,经济部都深知调降油品货物税会造成用油愈多、补贴愈多,不开车者补贴开车族、开小车者补贴开大车者的不公平现象。

5月22日行政院宣布油价调涨方案,当天下午国民党籍立委廖正井、邱镜淳等建议以调降油品货物税,换取油价少涨,当时尹启铭还表示,“很多经济学者都反对,还是回归使用者付费比较好。”言犹在耳,政府决策却不得不转寰。

从实际发油量来看,根据能源局与中油统计,2006年、2007年全年汽油需求量分别比前一年减少3%、2.5%;今年第一季车用汽油消费量比去年同期减少2.15%,车用柴油减少3.6%;4月份中油平均每日汽、柴油发油量又比3月份减少7.8%、8.2%。

台湾行政院主计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至4月台北捷运搭乘人数达到1.4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8.7%,预估油价调涨后,搭乘人数还会再增加。

这些数据在在显示,高油价确实遏止汽柴油消费量,促使居住在都会区、有便捷大众运输工具可利用的民众减少开车,改搭大众运输;车市状况也显示,愈来愈多民众舍弃耗油大车,改换较省油的小车。

这不正是台湾政府期待民众响应的节能减碳吗?

这次的油电价调整,刘兆玄宣示要达成的政策目标包括达到使用者付费的公平正义原则、让大众运输成为主流交通工具、维持甚至增加企业竞争力,以及照顾弱势与农渔行业。

撇开无预警提早调涨油价的程序瑕疵不谈,台湾行政院最后拍板的油价调涨方案,是否有助于达成其宣示的政策目标?留待社会公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