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乐

6/8他逝世:中国二胡之父--刘天华

【大纪元6月8日讯】

被誉为“中国二胡之父”的刘天华(1895-1932),是中国近代非常出名的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教育家,对于传统中国音乐及民族乐器的改革有着莫大的贡献。

中国二胡之父

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后来被誉为二胡十大名曲,包括了《病中吟》、《光明行》、《空山鸟语》、《良宵》、《独弦操》、《月夜》、《烛影摇红》、《悲歌》、《闲居吟》、《苦中乐》等。近年来这些乐曲更都是音乐检定或音乐比赛不可少的曲目。这些都是国乐界耳熟能详的乐曲,历久不衰、百听不厌,受到众多爱乐者的喜爱。

中国早期的二胡本来是较少有独奏曲的,都是一些民间小曲和丝竹乐等等,自从刘天华创作十大名曲后,二胡独奏曲也才开始大大的兴盛起来。刘天华对二胡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近代也有人甚至称他为“中国二胡之父”。

致力保存民族音乐特点

因为刘天华学习乐器种类非常广泛,连当时外国人都惊叹不已。他学习二胡、琵琶、古琴、小提琴以及西洋铜管乐器等等。他认为中西乐有各自的优点,虽然西乐较为完善成熟,但要改革国乐还不能完全以西方音乐来取代,作为中国的音乐家,得保存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还要将国乐的优点发扬光大。这是他努力学习中西音乐的原因之一。

举例说,如《光明行》是一首创新的中国式进行曲,刘天华应用了西洋铜管乐队常用的节奏音型,使乐曲中有着明显激励人心的作用,此曲在转调或音乐的结构及技巧上,都采用了西洋音乐的一些要素,但仍保有中国的民族风格。又比如乐曲《悲歌》原名为《处世难》,是刘天华先生在1927年秋天创作的一首感叹曲。刘天华吸收了西洋作曲技巧,还大胆的在乐曲中采用了很多变化音,整个乐曲速度上可以说几乎是散版,速度上属于自由的,据说也是十大名曲中较难表现的一首乐曲。

在刘天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乐句在不同调式上进行反复的变奏,从而加强了表现力。还有创作中旋律都是采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曲式也显得简洁单纯,所以即便作品中掺进西洋音乐要素,但我们听起来却不觉得陌生,仍然保有中国乐曲的特点在。

将二胡比作窝窝头

在中国音乐史上,刘天华也是第一位沿用西方五线谱来记录整理中国民间音乐的。他还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如增加二胡的把位,扩大音域。依十二平均律制作了琵琶的品和项,使琵琶能弹奏出准确的音准等等。

在当时的中国,流传广泛的各种民间音乐或乐器是受到一般人所轻视的,如认为二胡是叫化子乐器,岂能登大雅之堂,但刘天华却不这么认为。据说他曾把二胡比作窝头和草鞋,“今日的中国,或者窝窝头与草鞋的用处比大菜、皮鞋还要大些”。他拜民间艺人为师,先掌握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再把小提琴的演奏技法移植到二胡上,运用得十分自然。

将乐器列入高等音乐院校课程

刘天华并未受过音乐学院的专门训练,但因从小对音乐就有很浓厚的兴趣,加上耳濡目染,使他对当地民间音乐等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来还能吸取西洋音乐的精华应用到中国音乐上来。当他27岁时,被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及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请去教授二胡和琵琶。

1932年的今天6月8日,刘天华正在他地收集锣鼓谱时,染上猩红热,治疗无效不幸逝世,那年他才37岁。

生前刘天华除了演奏、教育、创作有不凡的贡献外,在近代音乐史上,他第一次把民族器乐列入高等音乐院校的课程之内,为民族音乐发展开辟道路。另1931年他灌制了唱片,包括二胡的《空山鸟语》、《病中吟》及琵琶的《歌舞引》、《飞花点翠》等,留下了无比珍贵的音乐资料。@*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