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物

镜子的由来和功用(图)

不过,最早有据可查的镜子是在殷商时期,是铜铸造而成的铜镜。这种铜镜,一面磨光发亮,一面铸刻花纹。因铜镜主要用于照出自己的面容,故也叫“鉴”或“镜鉴”。战国时,铜镜就开始盛行,制作 亦轻薄精巧。到汉代,制作更加精美,花纹除几何图形外,还有鸟兽、人物等。东汉中期至魏晋时,出现了浮雕的画像镜,精美绝伦。唐代,制镜艺术尤为讲究,打 破以往圆形镜的模式,创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样,平脱镜、螺钿镜则更新颖别致,富丽堂皇。1956年12月,日本本洲中部冈山市的一个古墓里发现了 13面中国古代精美铜镜,估计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这足以证明中国制镜历史的悠久。

除了铜镜之外,秦代还有金镜,汉时有铁镜,晋时有银华镜(用银子制造的),宋元出现有柄可执的镜,清代以后又出现了玻璃镜。为了避免金属镜 子遇到潮湿发暗生銹,中国古人就用玻璃作为原料,防止其表面同空气和水分接触。而事实上,玻璃镜并非是中国人的发明,但其传入中国至少有300年的历史。 开始时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后来才慢慢普及到百姓家中。



镜子除了有照出面容的功用外,逐渐发展出了避邪的功用。著名的大医学家李时 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给后人留下这样一段话:“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古镜如古剑,若神明,故能避邪魅忤恶,凡人家宜悬大镜,可避邪魅。”大意 是:镜子是金和水所缔结出的精华之物,内明外暗,古镜就像威严的古剑一样,好比神明,所以可以避退鬼魅,抵制邪恶,是凡寻常人家,都适宜悬挂大明镜,避退 妖邪。

这种镜子俗称“照妖镜”。它是一面很普通但据说可以透视灵魂的镜子,可以照出妖魔鬼怪的原形,让人们逢凶化吉。据说旧时党宅居因朝向不吉、两屋大门相对、门对烟囱等,便在门楣间或窗户上方悬挂一面镜子避邪,期待妖魔鬼怪见此镜躲避,住户好摆脱厄运。

在 中国古典小说中,比如《西游记》和《红楼梦》,就有不少对照妖镜的描写,而且西方神话和童话里也有功能接近的魔镜。比如《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中有:“﹝玉 帝﹞宣托塔李天王 ,教把照妖镜来照这厮谁真谁假,教他假灭真存。”《红楼梦》中也讲述了一面镜子,跛脚道人说:“宝镜出于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 症,有济世保生之功”。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李肱所遗画松》一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我闻照妖镜,及与神剑锋。”现在,照妖镜用于比喻能识别坏人的依据和 方法。

《韩非子•观行》云:“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对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由此可见,镜子来在世上的最终目地,不仅仅是为了端正世人,每一天的衣着言行,而且也是为了纠正思想中,反映出来的不符合传统道德理法的妄念。所以古 时,人人的家中都会高高悬挂一面镜子,以示对神传文化的敬仰和继承,也表达自己对鬼魅邪恶的不近,排斥和抵制。

关于镜子的传说



围绕着镜子,民间亦有一些传说。比如在东北就流传着镜泊湖是天上的仙镜落入凡间而成的故事,在中原地带流传着秦镜出土、唐太宗以魏徵为镜的故事等。

1、镜泊湖的来历

传 说天上的王母娘娘有一面上方宝镜,这面上方宝镜能映出人间的一切,但王母娘娘不准他人随便看这面宝镜。一天,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因为好奇偷看了宝镜,看 到了人间的一切,并因此迷上了凡尘。此事王母娘娘知道后,非常生气,怒气下,不小心把宝镜打落了镜台。只见宝镜飘飘浮浮,飞出了南天门,光芒闪烁,飘落到 人间,正好落在一片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就听一声巨响,在这群山之中出现了一片波平如镜的湖水。这片清亮的湖水镶在群山之中,静的出奇。白天,蓝天、自 云、山树映满湖;夜晚,满天星斗,一轮明月静静的印在湖面上。青山像秀美的镜框,透明的湖水象一面宝镜,所以人们就叫它“镜泊湖”。

2、秦镜出土

大 明宫是中国唐代长安城最大的一处皇宫,在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传说,修建之初,工匠们在挖大殿的地基时 挖出了一面光芒四射、耀人眼目的古铜宝镜。这面宝镜高五尺九寸,宽四尺,面若太阳,金光闪闪,背若月亮,清辉可鉴。唐太宗看后,认不出是何代的宝物,便问 随行的房玄龄、魏徵等。

魏徵说,这面宝镜就是著名的秦镜,它一直珍藏在秦始皇的咸阳宫中。它有一种奇异之处,若从对面来照镜子,里面则映 出人的倒影;如果以手抚胸,就能照见体内的五脏六腑,影像十分清晰。更重要的是,它能照出臣下的忠奸,照出国运的兴衰等。但秦始皇却只用它来照宫里的宫 女,发现有异心者就将他们杀死。秦二世胡亥更是杀人如麻,使显赫一时秦国顷刻而亡。汉高祖刘邦刚占领秦都咸阳时,萧何劝他封了咸阳宫、阿房宫等所有宫室, 金银财宝等一律不要,仅仅装走了秦宫里的所有图书卷轴和这面镇国之宝–秦镜。由于有了这面宝镜,因此汉朝得以延续数百年!

唐太宗却表示,自己并不需要秦镜,因为魏徵正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当时的唐太宗是如此说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爱卿常进谏于朕,使朕得以明得失兴替,难道不是朕的一面明镜么!”后来称善于进谏的官员为“明镜”。

转载 新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