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漫游

【艺术小百科】没骨

清 恽寿平《牡丹》(公有领域)

没(音同“墨”)骨,是一种中国画技法。“没”可解释为“没有”,而“骨”字,一般中国画常以墨线勾边,当成描绘物象基础和骨架,所以“没骨”画法,就是指舍弃了墨线的骨架,而直接用彩色画出物象的画法。

这种技法最早见于山水画上,据说南朝梁张僧繇就曾用青、绿、朱、赭、白等,堆染出层层山峦和树石,这样的画法我们在敦煌的经变图中可以看到,因此这种技法很可能是西域传来的,到了唐朝杨昇也有没骨山水的画迹记载。

当这种技法使用在花鸟画时,时间已经晚了数百年。虽比使用在山水画时更为细腻,但争议却较大。花鸟画自古以来是以五代的徐熙和黄筌为主要两大宗:野逸闻名的徐熙着重以水墨连勾带染的将气格底定后,再略施颜色,使花卉看来生动而有立体感,并有“落墨花”之称;而黄筌则是传统工笔花鸟双勾填彩的代表,“双勾填彩”就是先用细墨线勾边,然后在框边内填上颜色的描绘方法。据史载黄筌画作的样貌是极为工细写实的。

五代 黄筌《写生珍禽图卷》局部。(公有领域)

北宋徽宗时期的《宣和画谱》中记载黄筌的一幅画,名为《没骨花枝图》,因此有人以为黄筌是没骨花鸟的创始人,然而与花中之王的牡丹花十分类似的“芍药”尚有一别名为“没骨花”,且此项着录只记画名而未详细说明画法,所以黄筌不能明确成为没骨花鸟的创始人。

文献中明确记载花鸟画史上的“没骨图”则是始于徐熙之子-徐崇嗣。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对这一新画风如此描述:“熙之子(即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指黄筌画法),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工与诸黄不相上下。”,表示这是放弃墨线勾边的一种工致细腻的彩色画。

清 恽寿平《秋海棠》。(公有领域)

若以此文献来看,目前许多人笼统认为没骨画就是不勾边的绘画,而将未见勾边,但“墨”、“色”挥洒的大写意或小写意作品均视为没骨画,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因为没骨画应是全色彩的,也就是“色彩”是绝对条件。

清代画家恽寿平积极复兴没骨花鸟有成,影响了整个清代花鸟画并延续至现代,他的作品为早已失传的“没骨图”以及纯正的没骨花鸟画法,提供了很具说服力的参照。@*

清 恽寿平《双清图》。(公有领域)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