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城语】胀缩之间求生存

连城

【大纪元3月17日讯】3月10日,中国统计局公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去年同期回落1.6%,是6年多来首次出现下降,也是1999年来最大跌幅。同时,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下跌4.5%,为连续第3个月处于通缩区间。对于中国经济可能迈入通货紧缩的议论,统计局罕见发表声明指出,这种说法为时过早。

通缩中,物价不断下跌,企业的投入超过了产品带来的经济价值,企业实质负债上升,生存环境恶化,导致失业率上升,进一步打击需求,物价持续受压,如此这般循环。内地官员自然不愿轻易接受通缩这一说法,因为与通胀相比,通缩更加难以治理,更有经济师称其“致命”。然而,分析催生通缩的几个因素,通缩在中国已经不是风险,而是严峻的既成事实。

引发通缩的首要因素是生产过剩,而这已是中国经济结构性的问题。内地官方媒体曾报导,纳入国家监控的650余种商品类别,产能长期过剩的就有620余类之多,导致全国40%的产品必须长期依赖“低价倾销”至国际市场。随进口国家陷入衰退,中国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立刻浮出水面。另外一个因素是需求不足。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系,但“国富民穷”,个人平均收入在世界百名以外,占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没有消费能力。

通缩已经杀埋身,但中国今年整体通胀目标仍然定在4%,显示政府高层没有正视经济现状。内地经济评论家时寒冰指,内地政府在推出关键的经济政策时,往往都是落后现实几拍,以致延误了重要战机。如在全球经济步入萧条状态的情况下,内地一直在延续控制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的错误政策,最终使中国经济雪上加霜。他认为,当局没有分清楚,中国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仅存在于虚拟经济中,实体经济尤其民营经济中其实是资金严重紧缺的。一刀切的紧缩政策令实体经济进一步萎缩,大量企业尤其民营企业次第倒下。

内地执行的巨额刺激计划,加重经济对政府已经过度的依赖,通缩也会因此加剧。苏格兰皇家银行驻港经济学师贝哲民上周表示,中国政府必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否则经济将面临W形复苏和持久通缩的风险。

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根本问题在于政府过度敛财与干预,导致内部需求长期疲弱,制度性与结构性的弊端不去,经济将会每况愈下。所以,对中国来说,与其加大刺激,不如积极求变。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二月CPI下滑1.31%  通缩压力升高
财富杂志:中国陷硬着陆 奢言拯救世界
何清涟:中国经济立足在发展的死穴上
日本陷60年来最严重衰退 美国失业率创25年新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