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总理

一代反共领袖:丘吉尔(101)

美国等西方国家虽然无意采取过激的行动同苏联在捷进行直接的对抗,但是他们要防止捷二月事变对其他欧洲国家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和以捷事变为契机建立统一的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白的。1948年3月初,法国外长皮杜尔致函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要求加强美国和欧洲的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合作。

3月13日,美国前国务卿贝尔纳斯指出,在四、五个星期内,美国可能会遇到严重的国际危机,美国应当准备采取“比抗议信更坚定的行动,如果俄国威胁意大利、法国、希腊或者土耳其的话。”3月17日,杜鲁门总统要求国会迅速通过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拨款并加强西方军事联盟。

在具有传统中立主义影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平主义的气息因二月事件而荡然无存。挪威、瑞典和丹麦,“对俄国的好感几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挪威和瑞典首相公开攻击本国议会中的共产党人。丹麦电台甚至要求公民向警察局报告任何企图夺取政权的可疑行动。

因为捷克的二月事变,英国与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政府在布鲁塞尔签订了联合防御条约。1949年4月,英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成为该组织的主要成员国之一,这也是英国在和平年代里所承担的最大的欧洲军事义务。

艾德礼虽然同丘吉尔一样希望与苏联谈判,但他们明显的不同在于,丘吉尔坚定保持大英帝国全球影响力,而艾德礼却缺少这种帝国观念。就任首相之初,艾德礼不认为史达林无限扩张主义者。他同时认为英国已没有能力帮助希腊、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建立民主和军事壁垒去抵御苏联。

作为反对党领袖的丘吉尔在1948年1月,他敦促艾德礼的工党政府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并进行严肃的谈判以期终止冷战和避免再一次世界大战。

这个时期,大英帝国不可避免的衰落,使丘吉尔更加忧心。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年代(1837年-1901年),其领地总面积比本土面积大100余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大英帝国统治下的领土的总面积和人口总数都达到了全世界的1/4。这种帝国扩张达到了世界文明史的顶峰。大英帝国的成功扩张一方面得益于其经久不衰的海上霸权,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工业革命。1860年前后,英国生产了全世界53%的铁,50%的煤,消耗的现代能源是美国的5倍、法国的6倍、沙俄的155倍。英国占有全世界商业的1/5,全世界1/3的商船飘扬着大英帝国的旗帜。

难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坦利•杰文兹无比自豪地说:“北美和俄罗斯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奥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和西亚是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及西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就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我们洋洋得意、充满信心,极为愉快地注视着帝国的威风……”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世界霸权受到沉重打击。20世纪20年代,加拿大、南非、爱尔兰自由邦对英帝国施加压力,要求明确自治领的地位。

1926年帝国会议宣布共同声明:“大不列颠和各自治领都是英联邦内部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它们的外交和内政事务方面都互不从属,但共同效忠英王,它们在英联邦中是自愿联合的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美苏两强的崛起和各殖民地自治运动的发展,英国的世界影响日益下降。二战期间丘吉尔曾带着痛苦和激愤回忆他在出席雅尔达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颇具戏剧性。1939年当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时二战爆发了。虽然甘地经与共和国大党党员商议后,宣布印度不会支持英国的战争。他声称如果战后印度可以独立的话,他会与英国并肩战斗。在二战时甘地的独立要求变得更加得到拥护。他起草了一个让英国从印度退出的草案。这个草案立刻引发了印度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次独立运动。这个运动导致了很多人被捕和史无前例规模的暴力。甘地和他的支持者们清楚地说如果印度不能独立,就不支持战争。这时,他甚至暗示他曾经想结束他对非暴力不可动摇的支持。他说:“他身边这个有序的无政府比真正的无政府还差”。于是他和尼赫鲁于1942年8月9日在孟买被英国军队逮捕,关了两年。甘地他宣称反法西斯同盟只能得到独立的印度的支持。这是他最后一次入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46年2月18日,孟买港两万余名水兵发动起义。到2月21日,印度海军官兵全面加入起义。英国殖民当局尽管用军舰、重炮镇压了起义,但也不得不承认,“不能依靠军队在印度维持殖民统治”了。就在印度水兵起义的第二天,英国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急忙宣布派遣内阁使团前往印度,就印度独立问题进行谈判,尼赫鲁一直是主要的谈判者。1946年9月尼赫鲁应英印总督的邀请组织临时政府,任副总理兼外长。

1947年3月24日,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抵达印度,接替已被宗教仇杀搅得焦头烂额的魏菲尔。路易士•蒙巴顿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当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堂兄弟,此前曾任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到达印度后,发现情况远比他想像的要复杂得多。蒙巴顿形容自己“犹如坐在了一艘着了大火,且装满火药的轮船中”,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一旦火药爆炸,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6月3日,蒙巴顿向外界公布了印巴分治方案,即人们所说的“蒙巴顿方案”。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方案规定,各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使查漠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悬案,造成印巴两国独立后立即围绕喀什米尔问题兵戎相见。

“既然有关各方一致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宣布印度独立,那么想必您已经考虑到具体日期?”一位元印度记者问蒙巴顿。

  

“是的。”蒙巴顿回答。

  

此时,一系列图像和数位在他的脑海里翻腾。最后蒙巴顿下定决心,选择了与他一生中最辉煌的胜利紧密相联的日期———8月15日。正是这一天,他在缅甸丛林中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以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蒙巴顿高声宣布:

  

“1947年8月15日,印度将正式获得独立!”--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