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人物

不一样的旅行 芮德宜助人为乐

70年次的芮德宜,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头发,眉宇之间流露出秀丽气质,套句现在年轻人的话说是个“不二正妹”。不过这位服务于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及志愿服务处的正妹,却有着独当一面的老成,与勇闯四川大地震第一线灾区的勇气,在她身上,旅行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从小出国旅游 环球旅行已无兴趣

说到旅行,芮德宜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年暑假都会与弟弟跟着妈妈到世界各国去旅行。

芮德宜大学二年级时加入“急救社”,后来并接受红十字会桃园分会志工招训,成为一名急救教练,同时也是一名急救训练讲师。大学毕业后她到英国念研究所攻读电视传播,回台后曾进入电视台短暂服务,还帮马英九拍过捷运宣传短片。

进入红十字会 人生大转弯

偶然的机会,她得知中华民国红十字总会成立联络发展处需要一名负责刊物编辑、年报、文宣、媒体公关、外宾接待等事务的专职人员,她有急救教练资格,又有急救训练讲师背景,也到过英国留学,研究所读的还是传播,因此她决定转换跑道到红十字会总会工作试试看。

进入红十字总会联络发展处隔年即发生四川大地震和缅甸风灾,芮德宜请调专案办公室(即现在赈济及志愿服务处),实际负责缅甸风灾、四川震灾的专案工作。

中华民国红十字总会是个非营利机构,人员十分精简工作也十分繁重。她有时周六接到通知,周日连络所有事项订好机票,周一就出发去川震灾区,平均每个月都要出去一至二趟。

另类旅行 甘之如饴

不过她去的地方不仅都是灾区,而且又多是鸟不生蛋的偏远落后地区,不要说旅游团不会去,就连一般背包客也不会去,而且飞机常要一转再转,到当地还要再搭10几个小时车程都是常有的事。而对于一个花样年华的年轻女子来说,灾区显然并不是一个旅行的好地方。

因为是灾区,要电没电、要水没水、要网路没网路,生活条件之差可以想见。每次有台湾的四川灾区重建联盟成员团体要去勘察或执行任务时,她都还得兼领队带路,陪同进入最前线,工作量大又十分辛苦,可是她却像在走“自家后院”一样的自在,甘之如饴。

每当团员在抱怨一路转机再转机,长途跋涉“很累”时,她却说“很好玩”,因为可以进出不同机场。尤其当每次带勘灾团或救援团走到青康藏高原、黄土高原、秦岭这些地方时,别人对物质生活落后,漫天黄沙引以为苦,她则是对可以行万里路亲身实地走过学生时期教科书上的地名而兴奋不已。

助人为快乐之本

她带社服机构长官、工程师、医院院长、大学生到灾区,可以说是另类领队,白天要到处沟通,拍照、晚上要整理照片写专案报告,还要肩负起照顾队员的责任。她把灾区当地人当家人、当朋友,所以每到一个灾区,灾民也把她当自己人一样。她满脑子不时在想“可以为她们多做一些什么?”“可以多设计一些什么样的服务方案?”,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参与赈济救灾工作。

这种另类的灾区旅行,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芮德宜却是“欢喜做,甘愿受”。她发挥创意设计各种专案,为四川灾民推动家园重建、盖学校、盖医院,在斯里兰卡推“生计计划”,带台湾大专生前进灾区去为海啸孤儿学校办营队活动、进行社区卫教服务等各式各样的专案,不仅参与规划,还要监控执行进度。

很多人对于没有做过的事,总是会担心这、担心那,或是以负面思考“大概会有问题”、“可能行不通吧!”。短短二年多的赈济工作下来,芮德宜深深体会,帮助要给人家需要、可以接受的,而不是单方面想给予的资源,“以人为本的专业,才是最被需要的专业”。她也更体验出人生中“凡事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做了就有可能”!

──转自《Taiwan News 国际财经&文化》(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