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权给国际大银行的一个教训

标签:

【大纪元9月22日讯】(大纪元记者朱迪澳洲悉尼编译报导)力拓事件刚歇,衍生品交易合同事件又起。中共政府欲在2009年利用其金融势力去影响全球经济政策及法规的决心,在此最新事件中被迫大打折扣,却仍要行滥用权力仗势欺人之举,为达其“交易”目的之实。

本月初,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委员会,中央管理机构及中国最大型国有企业的单一股东,宣布支持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因受国际油价上涨而遭受的巨额损失,故对去年与国际六大投资银行所签订的衍生品交易合同,保留不如期付款的权利。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和航运业巨头中远已向德意志银行、高盛、JP摩根、花旗集团和摩根士丹利银行,就20亿美元合同,发出了律师函,警告说,一些交易“可能是无效的、不能履行的。”

为利益而俯首听命的教训

《澳洲人报》21日刊登了森斯伯瑞(Michael Sainsbury)一篇题为《中共政府教给国际大银行的一个教训》的文章;指出,结合力拓事件看,这一事件是在激化政治风险。与力拓事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最重要之处仍然还是一点:交易。

他写道,“中国政府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对澳洲资源公司的注资活动;恰恰相反,他们的投资资金在增加……这些公司并非是独立于中国政府的无赖公司。这是中国政府的一步棋。美国政府是其中一些银行的大股东。

从中国政府的视角看,各大投资银行叫卖的是冒风险的、不良的产品,从而引发了全球金融崩溃。 就像一个推销员卖给你一辆没用的车。那为什么你非得接受呢?然而本周一份中国商业杂志,发表了对这一问题的调查,暗示中国各大国有企业可能不具备评估风险的技能,并且操作复杂的衍生品交易对他们来说太困难。

如果是这样的话,是这些银行在利用他们,还是只是简单的一个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的买者自负问题呢?
 
当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对于银行来说,危险远不止是20亿美元的问题。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全都是蓬勃发展,并且大多数都在当地与中方成立了证券经纪合资企业。 

中国政府能随时将中方撤走而让他们在当地举步唯艰,甚至可以撤消他们的营业执照。这就是我们看到这些银行连哼都没哼一声的原因。他们知道他们已经被拖到了谈判桌前。如果他们对中国政府说法庭上见,那么他们以后在中国就别想再做任何交易了。这就将银行置于进退两难之地;如果他们进行谈判,并达成最终协议,那么这就是打开了闸门,招致日后来自任何它方的效仿行为。 

中国今年以一连串的公开声明在显示其金融实力,暗示美元不应成为全球标准流通货币,并且要求对国际货币基金进行改革。而最新起事件的举动则是一个危险的升级。

中国政府是在朝着这些俯首听命于中国政府巨额美元、为从中获益的各大国际银行家们,行滥用权力仗势欺人之举。它正在教给各大银行家们,坦率地讲,是一个西方一直不愿给的教训!这可能正好是对症下药。”

未来的真正受害者

无独有偶,本月7日道琼斯独资子公司市场观察(Market watch)网站的一篇文章写道,“这些国际银行家们表示,中国政府公开支持国有企业对国际银行不进行赔付的行为,增加了他们与中国最大型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易风险。”

以往当中国国有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栽到时,北京政府有时就采用让它们远离本应履行的义务的办法来解困。

五年前,一家中国贸易公司在新加坡签订的燃料交易远期合同上损失了5.5亿美元。不久后,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委员会及其母公司 — 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先后发表声明,称任何损失因新加坡子公司过失而致,并要求合约的对方在赔偿金的期待上“现实些”。 两年前这家中国公司以低于最初损失数额清偿了赔付款项。”

一些行业内人士相信,外资银行将面临必须通过中国国内金融机构进行衍生品交易的压力,届时他们的活动将更多的受到北京政权的监管。”

《经济学家》在其9月3日一篇文章中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有一种说法表示,北京政权正在试图将各外资银行逼出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 这从最近实施的限制这些外资企业发展衍生品业务的法规可以得到印证。中国(政府) 希望它自己的各大银行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如果必须有盈利任务的话,希望这些中国银行从中获利。如果是这样,那么作为衍生品交易本意目的“对风险的独立定价”,则将会成为真正的受害者。”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外媒:北京对国家机密的奇怪定义
澳省长亲共遭批 民众忧西澳成“小中国”
横河:力拓、间谍和国家利益
前澳国防情报机构中国分析专家看力拓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