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索

通往天人合一之路(8-9)

儒家道德哲学的建立

人的一切行为准则,须以顺天命而行事,天命不可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今古文全壁》岳麓书社出版,2006年3月第1版,150页),用通俗的话来说,“举头三尺有神灵”,人在做,天在看。我们的思为,只有符合天道,才叫尽性知天命,才能成为最高的善人——圣人。

由于儒家先设置一个人的本质,以此来展现其存在的价值取向,故其道德哲学是向内翻的。即其道德反思是由己及人,推己及人,以己达人。牟宗三先生说儒学是“综和之理性”是不错的。儒学,他先设置一个道德本体来做人,必然是向内翻的“我思”。我的意识的意识,我的反思,首先要思及是否符合“德性”。故我必须“三思而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诸求己”来要求“我”遵循这个“德性”。

我必须通过不断反省自己、修练自己,所谓的“存心养性”、“强恕而行”,才能一步步返回到那个性本体--道德的最高、最完美的善——归顺天命,抵达天人合一。儒家认为人本来就有这个性本体,“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615页),是因为外界万物并作的相所迷惑,我思向外翻,执相而求,反而离道本越来越远,只有向内翻,反诸求己,才能寻回自己的本源。儒家讲的是回归性本源,这个性在自己的心中本来就有,无须向外求,而是向内回归——自己的心性。

孔子的仁学,由于他预先设置一个“性本善”作为人的本质,故他作意中之意(意识对意识的作用)就很顺,他不断往内翻,翻到最后则可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350页)

儒没有萨特他们存在主义者那样将意识不断往外翻,翻到最后则不知所从了——由其存在来决定其本质。就此以人道来说,我看孔孟的哲学比西哲的理性论又高一筹,往外翻的理性哲学,不可能做到孟子说的“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只有不断往内翻,抽象又抽象,才能把客体的物累和意累去掉,最后剩下你纯心性的东西——意中之意(再也没有“量智”),你才能“从心所欲”。

我们对认识论、现象学及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作一粗略辨解后,下面对在中国流行的唯物辩证法及儒学作一个简略述评,期以在作道观上能拔乱反正,正本清源。

 

西方哲人把时间视为线性式的,它前后申续,过去——现在——将来。两头都不可穷尽。而中国古代的哲人则视时间是圆形式的,所谓的“周而复始”是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时间是轮回的:十二为一轮,一天为十二小时一个自转;一年十二个月为一个轮回,人的十二生肖也是一个轮回。中国人这种时间观念,并没有追根问底的时间观,何时始?何时终?

如果以中国人对时间的圆融观来看,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开始,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终结。中国人视人生也是轮回的,死后多少年又是一条好汉,人死后可以轮回投胎再生,六十为一甲子。这正好反映中国人的时间观。而中国人对空间的观念与西方也不同。《摘自本书》

(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