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索

通往天人合一之路(8-9)

儒家道德哲學的建立

人的一切行為準則,須以順天命而行事,天命不可違。「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今古文全壁》岳麓書社出版,2006年3月第1版,150頁),用通俗的話來說,「舉頭三尺有神靈」,人在做,天在看。我們的思為,只有符合天道,才叫盡性知天命,才能成為最高的善人——聖人。

由於儒家先設置一個人的本質,以此來展現其存在的價值取向,故其道德哲學是向內翻的。即其道德反思是由己及人,推己及人,以己達人。牟宗三先生說儒學是「綜和之理性」是不錯的。儒學,他先設置一個道德本體來做人,必然是向內翻的「我思」。我的意識的意識,我的反思,首先要思及是否符合「德性」。故我必須「三思而後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諸求己」來要求「我」遵循這個「德性」。

我必須通過不斷反省自己、修練自己,所謂的「存心養性」、「強恕而行」,才能一步步返回到那個性本體--道德的最高、最完美的善——歸順天命,抵達天人合一。儒家認為人本來就有這個性本體,「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615頁),是因為外界萬物並作的相所迷惑,我思向外翻,執相而求,反而離道本越來越遠,只有向內翻,反諸求己,才能尋回自己的本源。儒家講的是回歸性本源,這個性在自己的心中本來就有,無須向外求,而是向內回歸——自己的心性。

孔子的仁學,由於他預先設置一個「性本善」作為人的本質,故他作意中之意(意識對意識的作用)就很順,他不斷往內翻,翻到最後則可以「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350頁)

儒沒有薩特他們存在主義者那樣將意識不斷往外翻,翻到最後則不知所從了——由其存在來決定其本質。就此以人道來說,我看孔孟的哲學比西哲的理性論又高一籌,往外翻的理性哲學,不可能做到孟子說的「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只有不斷往內翻,抽象又抽象,才能把客體的物累和意累去掉,最後剩下你純心性的東西——意中之意(再也沒有「量智」),你才能「從心所欲」。

我們對認識論、現象學及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學作一粗略辨解後,下面對在中國流行的唯物辯證法及儒學作一個簡略述評,期以在作道觀上能拔亂反正,正本清源。

 

西方哲人把時間視為線性式的,它前後申續,過去——現在——將來。兩頭都不可窮盡。而中國古代的哲人則視時間是圓形式的,所謂的「週而復始」是中國人的時間觀念,時間是輪迴的:十二為一輪,一天為十二小時一個自轉;一年十二個月為一個輪迴,人的十二生肖也是一個輪迴。中國人這種時間觀念,並沒有追根問底的時間觀,何時始?何時終?

如果以中國人對時間的圓融觀來看,任何一點都可以作為開始,任何一點都可以作為終結。中國人視人生也是輪迴的,死後多少年又是一條好漢,人死後可以輪迴投胎再生,六十為一甲子。這正好反映中國人的時間觀。而中國人對空間的觀念與西方也不同。《摘自本書》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