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8-7)

儒家道德哲學的建立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

道包含陰陽二氣。從圓圈外看,它是一,無相對,渾圓一體;而從內看,陰陽魚是有對的,一陰一陽相對。

乾元本是一,有乾坤,乾坤生,就有對了,其已不是乾道的純一,而是偶數的二了。再下來是「三生萬物」的世界誕生。這個世界更是繁雜紛紜,有聲有臭,有對象,生生息息,變化無窮。以此我們看到,人——這個男女是在陰陽二氣內所生出的產品,他(她)必然有陰陽兩氣的存在,那麼,他本身所存有的性也是性二,而不是性一。儒家把「性」直接回歸到乾元的道本上去,以此來「率性之謂道」似乎是越了級。

實際上,我們從儒家作的道德論來看,人必須在好惡、是非、親疏、忠奸、可欲與不欲之間選擇。這個有擇而「修」,不正說明人性是兩面的嗎?那麼,好,我們就按儒家所說,把性本體歸為是乾元的天道。那乾元是在陰陽兩氣之上,是無對、無相、無執的無,那你儒講的性本善就不一定是乾元那個性了。

乾元那個性——天道要作體無的功夫才能悟出的,你那個人性是在生生息息,運動變化中的性,是存有的性。你怎麼把一個有的性和一個無的性合而為一,說是「性一」?如依《周易》之理推,乾元的那個性,根本就沒有人世間的善惡、是非、親疏、忠奸、真偽等,這一切都是人意所為。故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老子《道德經》38章269頁)。何故?「天與人不相勝也」(《莊子正宗》,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106頁)天是天,人是人,人道不可能與天道直通。

子思作《中庸》,以言性通達天道,我看其也是在意識作用於意識上下功夫,將性作人道的否定之否定辯證,最後將性理唸作目的論的靜觀,其最終達到「天道」之境界。實則這個「天道」,是用「性」這個觀念來作康德的實踐理性,退回到知性、感性中去,將靜觀到的「人性善」都裝到天道的「性」中去,就是說,「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年版,《中庸。經綸章》101頁),我確實知悟和感應到了。實則這還是人道,即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埃聖人而不惑」(引同上書,《中庸。三重章》91頁)。

有人稱儒學為教人君子之道似不誤。孟子說得更明白:「君子之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216頁)。此之以人道完全通了,但以天道是否全通?此「欲」尚有意在,其意在「自得」,與道家的自然之「無無」有所不同。故孟子將孔子的性與天道「十字打開」,作有道是的道來,君子之道是發揚光大了,但聖人之道則失了。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天道而落實到人,人如何遵循這個天道法則?於是孔子以仁而說之。因天道無聲無臭,無形無象,不可言說。故孔子的仁有所包又似無所包,終其不得有一個確切具體的定義,但其義是可尋的,即其以天道的至善而言。孟子再加於發揮,言善與性,把天道進一步明確化。
  • 可以說人類的歷史是由神佛安排的,是天意昭示的使然。世界各國曾經古老的預言均以隱喻的方式透露了天機。從西方的《 聖經》、《諸世紀》到南美的瑪雅預言、古朝鮮的《格庵遺錄》,再到中國的《推背圖》、《馬前課》等。都將本國乃至世界的重大歷史事件記錄其中。德國哲學家黑格 爾曾經說過,歷史是有它自己的軌跡的。所以說,作為當代的重大歷史事件的文化大革命運動,也就一定能在預言中找到並被破解出來。事實上唐代出版的《推背圖》, 如今就已被當代人破解,其中就有文化大革命這個歷史事件的描述。
  • 由「誠」踐履之路來達仁。我們知道萬物生生不息、大化流行之資源在於誠,人只有誠才能盡性知天命,才能完成仁人的功德圓滿。但在實踐誠的過程中,除自己反省自己誠不誠外,還會受到他人各種不誠言辭的矇蔽、騷擾,以致於使我陷於不仁不義。他人的意識對我展誠是有影響的。故孔子除「反諸求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自我反省做人外,還要作「知人」的判解,要知道別人誠不誠。
  • 天命從乾元始發,「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694頁》)。父子這個親情關係是不能破壞的,就是說做兒子的告發父親就是違背天道。天道一破,人道就無所立了。天道與人道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年版《中庸。天命章》第3頁)
  • 魏晉、宋明等名儒,如郭向、向秀、王弼或程明道、王陽明等,其儒、道兩家思想,都互有滲透。到了明末清初,儒者可能是痛徹明亡的教訓,對宋明理學來個反動,多作體用的功夫,對天理玄學的聖征境界進一步明朗化,天道不再是純無,而是可尋得的實有。
  • 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影響下,中國的繪畫、文學、音樂都經常呈現出這樣的精神風貌。其中古琴音樂更是能表現此種美學特點。
  • 西方大哲學家黑格爾的名言:「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合理的即是存在的。」然而正如佛陀所云:「法無定法」,不同的層次存在著不同的理。黑格爾的這句話雖然很有道理,然而一旦超越這個境界,就會發現它的理就不是那麼絕對的了。
  • 比爾‧布福特是《紐約客》雜誌的作者兼編者。一年多的拜師學藝,他逐漸了解到烹飪的技藝和哲學,和一以貫之,料理無國界的原則。他把苦樂揉雜的經驗,寫成《煉獄廚房食習日記》。第一章引文就用喬治‧歐威爾的句子:「…要不是先前發明了罐頭食品,第一次世界大戰根本就打不起來。…怪的是,人們卻往往忽視了食物的重要性。政客、詩人、主教的塑像隨處可見,卻不見有替廚師、醃肉師傅或市場菜販立像的。」大哉斯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