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玲:煉獄廚房食習日記

胡慧玲

人氣 4

【大紀元9月21日訊】比爾‧布福特是《紐約客》雜誌的作者兼編者。有一天,他打算下廚為朋友慶生。因緣際會,或曰青瞑牛不驚槍,「順便」邀了壽星的友人馬利歐‧巴塔立。後者是曼哈頓巴柏義大利餐廳的大廚兼合夥人,也是著名電視美食節目《非常馬利歐》的主持人。

比爾的妻子大驚失色,說:「你腦筋壞掉了嗎?居然敢邀請名廚到我們家吃晚餐?」馬利歐帶了兩瓶酒和一條醃豬肉,欣然赴宴,說:「難得有人請我到家裡吃飯。」當晚,男主人並沒有機會獻醜,因為馬利歐很快就看不下去,說還是我來吧。越俎代庖,妙鏟生花,一干人酒池肉林到清晨。

40幾歲的比爾不想當文化人終老,他有意棄文從烹。馬利歐說:「你得在廚房裡邊做邊學,光靠看書、看電視節目或上廚藝學校是學不來的。」比爾涎著臉懇求,要在巴柏的廚房工作,「當馬利歐的奴隸」。

果然是奴隸的生活。他不計尊嚴和收入,任人呼來喚去,從最基本的備料廚房做起,埋頭洗菜洗肉去骨剝殼幾個月後,進入煉獄般的燒烤部門,─燥熱,「比你這一生去過的任何地方更炎熱」;他渴望進入手工麵食部,被馬利歐勸阻:「你已是坐四望五之年,太老了。那部門運轉太快,你已經沒有足夠敏捷的心思。」憑著意志,他得以進入裝盤、捏麵、煮麵的傳統行列。

然後他參考當年馬利歐習藝的路線,到義大利托斯卡尼,向豬肉販學豬肉的知識和烹調。學完豬肉,他二度到托斯卡尼學牛肉。他說,那兒的師傅,嗅聞一塊肉,就知道那頭牛的品種、畜養方式和生活狀態。我突然想到一友人,早歲當遠洋輪船的水手,無論在天涯海角哪個港口下碇,只要站在碼頭用鼻子嗅一嗅,就知道妓女戶坐落何處。我想,專業到某個程度,就成了第二天性。

一年多的拜師學藝,他逐漸了解到烹飪的技藝和哲學,和一以貫之,料理無國界的原則。他把苦樂揉雜的經驗,寫成《煉獄廚房食習日記》。第一章引文就用喬治‧歐威爾的句子:「……要不是先前發明了罐頭食品,第一次世界大戰根本就打不起來。……怪的是,人們卻往往忽視了食物的重要性。政客、詩人、主教的塑像隨處可見,卻不見有替廚師、醃肉師傅或市場菜販立像的。」大哉斯言。

以前的我,兼具「君子遠庖廚」的傲慢和「小白菜長大以後變成大白菜」的無知。40歲開始學做菜,深刻感受到烹煮所需要的功夫和熱情,以及餵食所愛之人得到的無與倫比的快樂。《煉獄廚房食習日記》寫的,不僅是廚藝、名廚八卦、餐廳黑幕、人生百相、冒險犯難,也是關於態度,關於風格。

確實,這本書是兩三年來最好看的飲食書。

──原載《TaiwanNews財經文化週刊》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節慶食俗】中秋飲食風俗
飲食文學:苦瓜的妙用
動物實驗 紅麴可防癌養生
揚傳統重美德 肥媽瑪利亞讚廚技大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