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序书摘

书摘:那时我年二十一

报纸上常常出现青少年交友或恋爱造成的社会新闻,除了网路援交引起的犯罪事件之外,大多是因为一方想要分手了另一方不甘心,于是造成了身体、财产或名誉的伤害;也不乏没有自立能力的情侣们血气方刚成为“准父母”,致使双方家长闹上了法庭。

这让我想起了高中时所背的《论语》(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前一阵子大陆的于丹教授因为用新时代的生活观念重新诠释《论语》而声名大噪,她对“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是这么解释的:

人在少年的时候,很容易冲动,这个时候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现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这个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他们看得更客观、更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显然于教授把孔子所谈的“色”解读为“少年时期的情感问题”,这就引起了颇多争议。因为在传统认知中“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的意思是:人在少年时期仍在发育阶段,对性行为应有所节制,避免迷恋女色而伤害了身体──“色”似乎是指单纯的“男女之间的性行为”,而非于教授所指称的“情感问题”。倒是英国诗人豪斯曼(Alfred Edward Housman, 1859~1936)写过一首俏皮的短诗〈那时我年二十一〉(When I Was One-and-Twenty),所说的恰是于丹教授关心的“情感问题”:

When I was one-and-twenty

……(A.E.Housman, 1859~1936)

When I was one-and-twenty

I heard a wise man say:

“Give crowns and pounds and guineas,

But not your heart away;

Give pearls away and rubies,

But keep your fancy free”

But I was one-and-twenty,

No use to talk to me.

When I was one-and-twenty

I heard him say again,

The heart out of the bosom

Was never given in vain;

“Tis paid with sighs aplenty

And sold for endless rue.”

And I am two-and-twenty,

And oh, ‘tis true, ‘tis true.

那时我年二十一

那时我年二十一

智者开示我来听

“权冠金币不足惜

切莫献出你的心

珍珠宝玉皆可弃

务必留住真情意”

但我年仅二十一

这话哪里听得进

时我年二十一

他又殷殷再提醒

“真意真心真感情

付出代价可不轻

叹息声声不止息

悔恨连连无尽期”

如今我已二十二

唉!有道理!有道理

豪斯曼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和抒情诗人,一生过着平静简朴的生活,不太喜欢表露情感。他的诗歌数量不多,这首诗出自其诗集《西罗普郡少年》(A Shropshire Lad, 1896),是他早年成名之作。豪斯曼的言语简洁近似格言,反讽中蕴含浓烈的悲情和听天由命的智慧,他以幽默的方式表达感伤,也同时避免了滥情和怨天尤人。该诗的最后一句:“唉!有道理!有道理!”(And oh’tis true, ’tis true.)直接了当,却让读者哭笑不得──笑中有苦,苦中带甜──真不愧名家之手。◇

──转载自爱诗社《预约一季冬雪》 (http://www.dajiyuan.com)